医院应根据生活和诊疗功能设置,建立明确的服务流程,实施区域隔离,以确保清洁污染分开,防止因人流、物流交叉导致污染,有利于从设施阻隔和服务流程上,减少或避免发生医院感染和(或)传染病疫情扩散。
1.严格服务流程医院服务流程包括患者出入医院门诊、急诊或住院接受治疗流程;探视者、工作人员流程;餐饮服务与清洁物品供应流程;尸体和医疗废物运出医院流程;各科相互联系与支援流程等。各个流程应简捷、便利、顺畅、可调,且科学合理、符合规范。同时,医院应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洗手。通风系统应区域化独立设置,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隔离区域应尽量采用感应自控门。
2.严格区域划分 区域隔离是预防传染病疫情传播的基本隔离,即把传染源(如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地点或特殊环境中,使他们与普通患者、健康人群分开,并对患者所污染的环境及时消毒处理,以防止疾病传播和不同病种之间的交叉感染。区域隔离的建筑布局,一般分为“三区”、“两通道”和“两缓冲间”。
三区:即将病房的整个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 括医护人员办公室、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主要有治疗室、护士站、消毒室、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房、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出入院通道等。
两通道:即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出人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人口设在污染区一端。
两缓冲间:为清洁区与半污染区之间、半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专门设立的区域,是一个两侧均有门的相对阻隔的通道。
3.严格区域管理要求 各区域间界线清楚,应有明显标识和实际隔离屏障。在缓冲间,只有当一侧门关闭后方可开启另一侧门,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不同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同种疾病患者可以同住一室,两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 Im。疑似传染病患者或特殊感染患者应单独安置,隔离病室应设单独通往室外的通道或阳台,并做相应的隔离标志。保证
病室内通风设施良好,通风不好的可安装合适功率的排风扇,运用机械通风。各区域内应安装合适数量的非手触摸式开关洗手池。
(三)医院区域隔离的基本方法
设立隔离病房,主要用于保护性隔离以及防感染扩散的隔离。在建筑布局上,应放在普通病房的尽端,设一个或多个隔离病室。对易感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对未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实行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隔离者应单人单间隔离,相同疾病或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同住一室隔离。隔离病室要设独立的空调设备及通风系统,保护性隔离室可采用正压通风,呼吸道隔离室要采用负压通风,一些特殊感染性疾病患者应放在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第四节 医院相关科室的隔离预防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隔离预防
感染性疾病科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普通病房、儿科病房、ICU和生活区。中小型医院可在医疗建筑区的一端开设感染性疾病病区,整体布局上,应设置单独的科室出入口、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和患者出入院处理室等。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合理配置防护用品,实施适度的个人防护。
感染性疾病科在区域内应以适应和满足隔离预防要求为原则,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进行设计,界限清楚,标识醒目。医务人员进入三区,严格区域流程和管理要求,不同种类的感染患者分开安置,同类患者每间病室不超过4人,床间距一般不应少于1. 1m;病房通风设施良好,以自然通风为主,温度适宜时可长期开窗,通风不良时可安装排风扇,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新鲜,禁止使用中央空调。医疗废物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处置。严格执行陪探视管理制度,原则上不设置陪护、限制探视,确须陪护和探视的,应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
(二)普通病区的隔离预防
普通病区布局应设病房、办公室、男女更衣值班室、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储物间、配餐间、盥洗间、卫生间以及污物间等。严格清洁消毒制度,定期对病室物品和空气进行消
毒。在日常管理中,普通病房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同类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室内安置床位一般为4~6张,床间距应不少于0. 8m,特殊情况不得超过8张床。单间病室一般安排病情较重的患者、特殊感染患者、高度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其他需要隔离的患者,包括保护性隔离,如免疫力低下的易感患者。有条件的单人间可配备独立卫生间和洗浴设施。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以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洗手。禁止在病房走廊抖动患者使用过的床上物品、污物或暂存污物,严格探视陪护制度,认真执行国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科学规范地进行医疗废物处置。
(三)负压病房的隔离预防
负压病房是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室内压力低于室外压力的一种特殊病房,一般应设置于污染区,主要适用于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患者的隔离治疗。
为保证有效的通气压力,除留有必要的出入口外,所有的门窗必须保持关闭。病室内空气送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直接影响空气的流动,因此负压通气采用上送风、下排风的方式。送风口即空气入口可设在墙上方或天花板上,排风口设在墙下方,但距地面不小于0. Im。送风口应远离排风口,避免形成空气死角,使空气自上向下朝着污染的地面移动,通过墙下方的排风口排出。排出的空气,应经过消毒处理,确保对环境无害。
病房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安置压力开关
型的风定量阀,使病房的送风量、排风量不受风管压力波动的影响,使病房负压稳定有可靠保证。输入新鲜的过滤空气,进行适当的空气循环,能稀释和去除经空气传播的微生物的污染,也能去除异味。负压病房送、排风应经过初、中、高效过滤器三级处理,每小时换气6次以上,为保持房间的负压,排风量应大于送风量85rn3111。负压病房内应设置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洗浴设施,为便于观察,在走廊一侧墙壁可安装玻璃窗或配备室内对讲设备系统。负压病房应设置压差传感器,用来检测负压值。负压病房仅可以安排同种疾病患者,并限制患者到本病室外活动。医务人员应加强工作的计划性,集中治疗护理,减少出入频率,做好设备日常保养,保证通风系统正常运转。
(四)门诊的隔离预防
一般门诊的布局应从方便患者诊治出发,单独设立出入口,流程清楚,有挂号、候诊、交费、诊断、检查化验、治疗、取药等处,交通便捷,减少患者往返,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在门诊出入口或大厅设置挂号、问询、预检分诊、交费、取药等窗口或柜台。
门诊量较大的科室原则上应设置在较低楼层或在出人口附近,各科配备适量诊室,并有指定的隔离观察诊室。儿科、妇产科和感染疾病科门诊,应分别自成一区,设在一层出入方便处,单独设置出入口,有预检处、挂号、取药处,另设单间隔离诊查室,隔离诊查室有对外出口,并严格区域管理。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患者或疑似传染患者,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
为避免不同科室患者相互穿行和干扰,应分科挂号、分科候诊。各诊室要采光良好,室内可以自然通风,无窗户的诊室应安装通风设施,保证诊室空气新鲜。诊室内应有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或备有速干手消毒设施。有条件时,外科处置室应分别设置无菌切口处置室和感染切口处置室。若在同一室内进行,应先进行无菌切口的处置,再进行污染切口、最后进行特殊感染切口的处置。
(五)急诊科的隔离预防
急诊科应与门诊部毗邻,设单独宽敞出入口,有与其他科室或部门相连的通道,各主要通道应考虑检查车或检查床、设备的出入通畅,方便患者就诊。急救大厅宽敞明亮,急诊科应设预检分诊、诊查室、隔离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观察室或监护室、值班更衣室、医护办公室等,有条件的医院还可设挂号、收费、取药、化验、X线检查、手术室等,也可利用门诊和医技科室的设施,进行急诊急救。
严格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各诊室内应配备非手触摸式开关流动水洗手设施,或备有速干手消毒剂。抢救器械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急诊观察室应按一般病房要求进行管理,急诊观察室病床间距不小于1. 2m。急救或远送患者过程中也应严格落实隔离措施。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行业资料、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16等内容。
医院常用的隔离预防技术16-2
第五节医院常用的防护技术;所谓的防护技术,就是正确规范地使用防护器材,阻止;一、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医务人员的防护,原则上应实行标准预防措施与方法,;二、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手卫生,即医务人员对手部进行清洁与消毒的方法与过;三、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与器材;(一)口罩;1.定义与作用口罩,是保护医务人员和其他人群或患;2.分类与特点常用口罩可分为纱布口罩、外科口罩
第五节 医院常用的防护技术
所谓的防护技术,就是正确规范地使用防护器材,阻止医务人员与病原体或受到病原体污染物品直接接触,避免发生医院感染或疾病传播的方法,主要包括手卫生或手消毒,正确使用口罩、手套、防护服、鞋套等物品器材等。
一、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医务人员的防护,原则上应实行标准预防措施与方法,并根据工作性质与环境的危险性程度进行分级防护,采取相应的、符合规范要求的且适宜可行的防护措施。任何过度防护或消极防护的做法,都应及时纠正。一级防护,基本适用于初筛门诊、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二级防护,主要适用于进入留观室、专门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从患者身上采集各种标本的医务人员,以及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等。进行上述工作时,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三级防护,重点适用于为患者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基本要求是,医务人员在做好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二、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