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慈诚罗珠堪布 - 图文(5)

2019-03-22 13:58

前面也说过,佛教关于物质或者事物的定义是很广的,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概念不一样,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只要能对其他的事物构成影响,就都称为物质。

在的物质一样,把这一分钟的时间先分成六十秒,再将其中

的一秒钟切成一百个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再往下,又可以分成很多的刹那,最后又像微尘一样分到最小的时间单位(佛教称之为无分刹那)。 这样一来,它就会在虚空当中彻底消失。

次,比前者还要细微得多。因为我们都知道,量子场也可以像粒子消失于纯能量当中一样,通过分解而消失于虚空当中。

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各种影响。此时,如果我们用前面所讲的观察因果的方法,也即因果位于一前一后不能产生,因果处于同时也不能产生的方法,去观察这一瞬间的这个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就找不到这个感受产生的合理解释。

的东西,但对于做梦的人来说,梦中的景象却都是真实存在的。

受到的梦境都是虚幻,所以是不存在的,只有清醒的人所感受到的,才是准确无误的。

高原上远离一切污垢的蓝天。

——以秋天的天空,来形容最纯净的境界。因为冬天时常会刮风,在刮风的时候,天

空中就会弥漫着很多尘埃;春天因为气候潮湿,空气中就会有很多的水蒸气等气流,因而也会污染天空;夏天因为经常下雨,所以天空中经常乌云密布,只有在秋天的时候,灰尘、水分、气流、乌云等等都相对较少,所以秋天的天空是最纯洁、最干净的。

我以前也讲过,密法里有一个修法,就是背朝太阳,也即让阳光从背后照过来,然后去看前面没有云彩等任何东西的蓝天。那时去观察内心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的本心与前面的虚空完全可以融为一体。

——没有善、没有恶,什么思维都没

有。不但是没有任何念头,而且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心的本性也像前面的虚空一样,完全没有任何杂质,只是一片虚空。

心的本性光明。

——类似于阳光、月光或者灯光,因为无论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佛教《俱舍论》的角度来说,这些光都只是一种粒子,离单纯的空性都还相差很长的一段距离,至于心的本性光明,就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二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 如来藏或者本心。

是液体一样,这些都是

它们的本体、本质,所以没有任何其他答案。

——修加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等。

除此之外,在生活上也有很多讲究。比如说,在像这样的城市里面,要让心的本性显现出来,相对来说就有一点难度。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显现出来。

藏地过来的人都会感到无精打采;特别是在起雾的时候,心也会感觉很闷,像外面大雾笼罩的天气一样;当然,如果遇到像今天这样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好天气,人的心也会随之而变得开朗、清晰起来。

很纯净,人的心越清晰,就离心的本性越近,人的心越乱,就离心的本性越远,所以,修行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适合修这些法。至于热带、低海拔地区等地方,就更不太适合这种修法。

外,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这种修行要求,修行人只能吃没有污染的东西。 衣服等东西。

性就越不能显现出来。

,至于修加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等等,就更是密不

可分了。这也是以前的修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为什么要放弃世间一切牵挂的原因。

所代表的境界之外,所谓的色、受、想、行、识,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无中生有的一大堆幻觉。 的智慧。

即使在一、两

次短短的时间当中深深地体会到空性光明,但在我们的心中,与空性光明相反的,非光明、非空性的执着却已经根深蒂固,并且有很强的力量,所以它们对普通凡夫的影响还是特别大,在这个时候,微弱的空性之智暂时还无法战胜这些烦恼执着,但是,在证悟以后,通过天长日久的修持,证悟空性的智慧就会慢慢成长,它越有力量,烦恼就越软弱,总有一天,烦恼执着将会被彻底打垮。

无论痛苦的感受,还是快乐的感受,都建立在一

个错误的基础之上,都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除了这六根以外,没有其他的基础。在将它的基础一起推翻了以后,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法。

——在前面的皈

依、发心等等做完了以后,让心平静下来,然后直接去观察心。这个修法,就属于后面的那种修法。

——将感受分解到虚空的方法,或者第二种——通过剖析因果来抉择受为空性的方法,都只是

一种推理,只能从理论上知道:“事实就应该是这样,否则就说不过去了”,却还没有真实的体会,只有后面的这种方法,才不是在理论上推断出它应该是这样,而是真实地体会到这种感觉了,所以,第三种方法是最好的证悟空性的方法。

地步吗?这是完全可以的,就像分解外面的物质一样。

很多其他的观察方法,但我们就不讲了,大概都差不多。受蕴就是这样分析的。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 1、何谓想蕴:

色、绿色、白色,或者圆的、方的、三角形的、高的、低的等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物体,在看到这些物体的时候,眼睛也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就称为眼识的观念,它属于“想”;另外,意识的观念,也即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认为它好或者不好之类的认识,也属于“想”;还有,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一系列的观念,也是属于“想”。

2、如何是空

精神的。比如说,我们在思维“人身难得”的

时候(“人身难得”是佛教人生观的一部分。),“人身难得”这个念头其实就是精神而不是物质。既然是精神,就可以像受蕴一样依照前面的方法进行分解,或者通过剖析因果的前后与同时来抉择为空性。当理论上可以证明它为空性的时候,就基本上可以推翻我们自己原有的观点。

观存在的。通过推理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知道:在不观察的时候,就像做梦时的情景一样,一切都是完好的、真实不虚的;但现在回头一观察,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想” 根本就不存在,完全都是空性。 本性是怎样的。

它不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而是像物质一样客观存在的东西,我们现在先不管这些,就是要去看看它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体究竟是什么。

察、分析自己,不但是观

察分析,甚至还可以看到它自己的本性。

说,我们先跟着这个念头去追,最后这个念头也会消失,在念头上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答案,但在念头消失以后,我们会看到一个东西,那就是刚刚我们一再提到的心的本性、空性、光明。

刚才

所讲的空性修法。

角度,也不站在凡夫的实有角度,而站在一个中间人的立场去看,

谁有足够的道理,我们就相信谁。这样观察之后就会发现,中观理论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以前认为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观点,原来都是建立在一个极其盲目的基础之上的,根本没有任何理由。

了怀疑,现在通过观察,才终于知道原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虚幻的大梦,而我们晚上所作的梦,只是大梦当中的小梦而已。

正问他为什么人生如梦,他就只有含糊其词,而说不出所以然来,所以,他们所

谓的“人生如梦”,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地理解。 信自己的观点;当我们不相信自己的观点以后,就开始超越轮回了。

1、何谓行蕴

四种有为法以外,剩下

的所有有为法,都属于“行”的范畴,所以,“行”的内涵是很广的。如果再具体一点说,包括时间、空间、方向、速度、因果的顺序、物质的运动,还包括善的念头、恶的念头延续的过程等精神的运动,甚至包括人、天人等等的“人我”,都属于“行”。 体的综合体上面加了一个“人”的名称,随后我们就认为有一个“人”的存在了,因此,人和天人都属于“行”。

2、如何是空

都是空性。既然物质和精神都是空性,那么物质和精神的运动或者运

动过程也必然是空性,所以“行”也是空性。其推理方法同上。

1、何谓识蕴:

根”,然而,仅仅依靠这些物质结构,却不能看到东西,而必须要有一个精神的成分,那就是眼识。眼根支配精神,通过眼根产生眼识,才能看到东西。比如说,我们之所以现在能看到白色、红色等等之类的东西,其中当然需要眼根,但真正能感觉到白色、红色的感知,却是我们的眼识,除了我们的眼睛以外,手、脚,或者外面的墙壁、桌子等等,

就没有这样的感受。

就是它们没有作为精神的眼识,

所以看不见。如果离开了眼识,就看不到任何东西,虽然有些仪器可以测量一些东西,从外表看来,似乎有一种类似感觉的反映,但实际上却只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而已,并不是什么感觉,跟眼睛看到东西,耳朵听到声音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质的帮助。

忆”。顾名思义,就是大脑范围之外的记忆。比如说,有些人可以回忆前世,有些人在精神脱离肉体的状态下,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等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以前很多人都认为精神是大脑活动的产物,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包括很多的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等,都从不同的地方收集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例,最后大家不得不开始相信,原来意识既不归属于物质,也不是物质的产物,不但不是物质的产物,而且还可以反过去影响物质。

的量

子物理学家都对此持赞同态度,由此可知,精神是可以影响物质、“遥控”物质的。当然,西方科学界在此方面也刚刚起步,还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大家都各自为政,互不承认,所以,在解释意识方面,现代科学也没有什么可讲的,只有佛教才是唯一的权威。

——意识,大家可能还不太清

楚,此处着重地介绍一下。 污意识;第三个,是能思维的意识。

意识当中独立划分出来呢?因为它导致了数不胜数的烦恼,造作了无穷无尽的业,所以才把它从意识当中独立划分出来,而成为一个单独的意识;剩下来的,就是作为我们平时思维的一般意识。

2、如何是空 进行分解。

一味地往外去分析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什么东西对我好,什么东

西对我不好??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是如此,大家都不去研究自己是否存在,自己的本心是什么样的,从来没有打算过要去了解自己。

面所有的东西,但却不能怀疑我们自己存不存在,因为我正在进行思维,所以对“我”无需怀疑。

“我”怎么样“思”呢?什么叫做“思”呢?这样详细观察以后,才了解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内幕。那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

很大的力量。比如说,在我们还没有

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被外面的物质所控制的,不但不能去征服外界,而且还必须服从外界。此时就需要修行,无论修空性也好,或者修一些四禅八定也好,当修到一定程度,也即当修行境界比较成熟以后,就能控制外界,也许还会出现一些神通。对心了解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这样的;

感觉,那就是心的本性。越往深处思维,越靠近心的本性,我们的语言

就越不管用,没有什么可以表达的,那种境界离我们的语言和思维,已经越来越远了。前面我们也引用了海森堡的一句话,来证明人类语言的苍白无力。其实,他所表达的含义比佛教的含义要浅薄得多,二者之间还有着天地的差别。 悟了心的本性。那时就会感觉到,平时我们所认为的好、坏、常、断、有、无等等,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基础都错了,那么这些观念就更是大错特错。这是第二个阶段,也是普通中观的证悟方式;

然而现在看来,所谓正确不正确、清净不清净、空性不空性、轮回不轮回、解脱不解脱、上下左右、黑暗光明、天地阴阳等等所有的观点,都是我们的意识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意识本身,也是盲目愚蠢的。在没有经过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培训和锻炼以前,由它所建立的有、无、黑、白、上、下等等,全都是毫无用途的东西。

转弯、不可逆行、不能闯红灯、不能行驶于非机

动车道等等,为什么不能违反这些规矩呢?因为,如果汽车不照章行驶,就很容易出交通事故。

交通工具,又需不需要这些规则呢?根本不需要。在汽车没有出现之前,根本就没有红

绿灯、没有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区别,只是因为有了汽车,才制订了这样一个交通规则。如果我们都可以像鸟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根本不需要汽车的话,所谓的交通规则也只有废除了。

左、有右、有阴、有阳??,我们也可以把空和不空、解脱和轮回、染污和清净等一大堆的东西,分成黑白分明、互不相容的好与不好的两类事物,但这些都是我们的执着。如果有朝一日连这个错觉的基础都一起烟消云散,这些东西还成不成立呢?都不可能成立了。

一个空性的观念。与以前的愚昧观念相比,相对而言,这个空性的观念是准确的,是很有说服力的,但从真正的空性光明境界的角度而言,这个空性概念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因为没有任何执着,所以空性也是多余的东西。 光明、空性,都是一回事。就是远离一切语言思维范畴的空性。

和大空性,这个境界,属于大空性、大光明。

有这样形容,别无选择。不仅仅是我今天这样说,释迦牟尼佛当初也是

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证悟以后,也只能用人的语言来将自己证悟的境界告诉我们。当我们把大空性的境界纳入语言的框架之内以后,因为语言的框架本身,就是一个颠倒的东西,所以,在此框架内的“空性”、“光明”,也不可能如实地表达该境界。真正能够如实感觉这一境界的,是既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思维,而是我们自己通过修行去证悟。前面讲过,这种境界,就像高原秋天的天空,说它有,却没有任何东西;说没有,却连没有都不存在。

大乘佛法当中讲了二十种空性,其中有一个空性,叫做空空。空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包括以前我们所讲的“空”也不存在的境界。

就是大空。这就是中观应成派、他空中观、大圆满的境界,也是禅宗所证悟的境界。虽然这些修法的具体过程各不相同,但通过修行,它们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当走到终点的时候,它们就在同一个地方汇合了。

过大圆满、禅宗等等的修行,在粗大念头稍稍离开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办法看到这

个东西的。这就像太阳即将升起之前的曙光一样,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空性曙光”。

罪业,因为此时想完全清净罪业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后,便去寻找一个合适的环境,并安排好适当的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能对上师三宝、对大圆满有足够的信心,我们就有机会通过上面的修法看到这一切。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展开来讲,就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

异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空、相空、不

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汉文版当中只有七种。

面所讲的种种原因,所以诸法是空性

的,相也是空性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慈诚罗珠堪布 - 图文(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矿物岩石学综合复习资料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