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砾岩 0.06 35 2.15 黄土层 0.062 23 1.88 砂土层 0.04 13 2.01 煤 0.419 22.90 1.29 煤层底板岩石 0.287 25 2.35 5.3 防排水工程
5.3.1 治理坑内临时排水设施
(1)地下水控制方式 (2)确定采场排水方式 (3)采场排水工程布置
(4)排水工程技术参数和设备材料选型 采掘场排水量计算见表4-5。
表4-5釆掘场排水量表
正常降雨排水量(m3/h) 地下涌水量 1.5 正常降雨量 0.43 合计 1.93 暴雨排水量(m3/h) 地下涌水量 1.5 暴雨量 0.89 合计 2.39 釆掘场的排水设备及材料,按照正常排水、暴雨排水的要求分别进行选择。水泵按每天20h工作计。正常排水管路、暴雨排水管路均采用直缝卷焊钢管。采掘场排水设备
30
及管材见表4-6。 .
表4-6排水设备及管材
数量 单名称 型号及规格 位 使用 备用 潜水 电泵 潜水 电栗 直缝卷焊钢管 直缝卷焊钢管 Q=50m7hH=50mN=18.5kW 台 D40x3 D114x4 M M 500 300 1 1 暴雨 Q=10m3/liH=50mN=5.5kW 台 1 2 三常 暴雨 合计 备注 管路采用明设,但挖掘设备、运输设备经过排水管道的地方采用埋设并用钢制套管防护。
5.4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5.4.1 监测内容
(1)沟道行洪能力監测:弃渣占用沟道情况、行洪宽度等;
(2)生态恢复监测:植草面积、种树棵数及其成活率控制,工业场地疏松土体厚度及表层覆盖耕植土厚度等;
(3)釆掘场边坡稳定监测: a 地面位移监测
地面岩移监测。在矿坑周边地面建立地面岩移观测点,实施定期观测,及时掌握边坡动态。
采场内平盘岩移监测。在矿坑主要工作平盘上布置观测点,与地面观测点一起构成
31
网状分布,定期进行观测,随时掌握岩移情况。
重点部位临时岩移監测。对重点部位设置临时观测点,按周期进行观测,监视局部变形,及时做出变形或滑坡预报。
b 深部位移监测
为了掌握深部岩体的变形动态,建立地下岩体位移变形监测孔。钻机成孔后,在孔内安装有刻槽滑道的聚乙烯管,用移动式测斜仪进行定期监测,从而实现对深部岩体变形动态的观测,并及时做出变形预测。
c 施工监控.
配合地面岩移监测,安排专业人员分区域进行巡视,查看地表裂隙或建筑物的变形状况,以便随时发现变形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对策。
(4)自燃火烧治理区监测:监测煤层露头黄土覆盖区监测温度等变化。
5.4.2 监测方法
(1)边沟道行洪能力监测:严格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计要求,采矿弃渣用于采空区充填,严禁随意堆积于沟道内,安排技术人员实地監督;
(2)生态恢复监测:实地放线丈量生态恢复面积,每周监测植被生长发育情况,实地监测覆土厚度等;
(3)非工作边帮监测:在边角设置变形监测点;
(4)自燃火烧治理区監测:在自燃火烧区黄土覆盖层布设监测管,监测温度变化情况。
5.4.3 监测点布设
根据矿业活动进度,及时对开挖工程边角设置監测点,控制每个边角设1个变形监测点,对采空区地面垂直影响区段设置变形監测点,按每公顷设置一个監测点控制,计算本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監测共布置監测点9个,其中边帮变形監测点5个,自燃火烧
32
区边帮露头覆盖区监测点4个。
5.4.4 监测频率
正常情况下每周一次,在汛期雨季或及防治工程施工期应加密监测,宜每天或数小时一次。
33
第六章 生态综合治理
根据本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本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最终实现的防治目标是:预防和最大程度地控制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以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为主、辅以临时措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1 生态现状
矿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接壤地带,治理区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区内除沟内有延安组地层出露外,大部分被第四系风积沙和黄土覆盖。
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矿区范围内没有农田,几乎全部为黄土丘陵和风沙地貌,植被稀少。
6.2 生态恢复
由于火区治理采取边开采边复垦边治理的方式,初期开挖的表层覆土堆放置临时排土场,由于内排空间受限,剥挖初期的大量岩土弃渣堆放到外排土场,后期剥挖产生的岩土弃渣对采坑进行填埋整平,整平高度受南部沟道底部标高控制。并在剥挖结束时将最初形成临时排土场的表层黄土回填至最终形成的釆掘矿坑及外排土场,因此本部分针对内排土场、临时排土场、外排土场制定生态恢复措施。
6.2.1 生态恢复设计原则
(1)生态效益优先,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2)釆取工程复垦工艺和生物复垦工艺相结合 (3)以生态学中的生态演替原理为指导
(4)保证―农业用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
6.2.2 生态环境建设方法比选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