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语识字
莫彭龄在《识字方法的大胆创新和成功实践——评陈凯“中国成语识字”》一文中指出“中国成语识字”具有教材的成语性,教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这些显著特点与创新之处,其基本的教学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即趣味导入、感知韵味,创设情境、感知故事,图文对照、感知故事,演练结合、趣味识字,布置作业、巩固识字。 4.童话识字
童革在《童话引读,立体识字,综合发展——小学低年级童话识字教学研究》一文中基于母语习得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及儿童心理学等理论,针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语言能力发展滞后的问题,提出“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演故事——玩故事——汉字”的“六环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训练式教学,构建以言语活动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并建立与之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调查研究
这类调查研究以识字写字教学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地区、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测试量表等展开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采用SPSS等工具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剖析现状、发现问题、寻求对策。
胡田在《小学低年级汉字笔顺书写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一文中以从青海省西宁市两所小学的一二年级中随机抽取2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他们的汉字笔顺
书写现状展开调查,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发现:从性别上看,小学低年级男女生的具体笔顺总分的差异并不显著(sig值为0. 186,大于0. 05,表示差异不显著),但是女生笔顺总分离散程度比男生大;从年级上看,一二年级学生之间的具体笔顺总分差异很显著(sig值为0. 007,小于0. 05,表示差异显著),即二年级学生的具体笔顺总分明显要高于一年级学生的总分,但是二年级学生笔顺总分离散程度比一年级的要大。
杨小玲、余振坤在《小学写字教育现状及其反思——基于省级示范校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写字教育的研究》一文中以芗城实验小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在保持良好写字距离方面的比例较低,男女生分别只有20.3%和23.0%;在经常保持正确握笔姿势方面,男女生各占51.2%;在写字习惯方面,大多数的学生(83.3%的男生和76.7%的女生)没有写字后检查的习惯;在作业书写满意度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男生95.4%、女生97.9%)对自己的作业书写感到满意,但这与家长对此的满意度(91.7%)有较大出入;在写字兴趣方面,因为“自己喜欢”而写字的女生(59.9%)高于男生(39.5%);在写字技巧来源方面,39.6%的女生和43.3%的男生认为是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的。
丁道勇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汉字重复与识字效果关系的研究》一文中以宁波市海曙小学一年级四个班共计188名学生作为测试对象,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要求会认的400个汉字作为测试内容,采用SPSS12.0作为统计分析工具,从汉字在教材中的重复
方式和充分出现节数两个维度,考察分析汉字的重复与识字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汉字在教材里面的四种重复方式中,“前后都有重复”和“仅后面有重复”的平均误识人数(分别为21.3和24.5)明显低于“仅前面有重复”(49.7)和“前后都没有重复”(49.2)。从皮尔逊相关、双尾T检验、和有效观测数量三个角度考察重复节数与识字效果时,提出要求的“节后重复节数”与四个班的误识人数之间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0.344),而“节前重复节数”与误识人数之间的相关性则很弱(–0.075),没有达到显著水平(0.01);节后重复由0节增加到2节,可以使识字效果得到极其显著的改善;节后重复由2节增加到6节,可以进一步提升识字效果。
何玉婷在《小学语文识字量调查研究——以南宁市Y小学为例》一文中以王孝玲、陶保平等编制的《小学生识字量测试题库和评价量表》作为调查测试工具,以SPSS 17.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对南宁市Y小学一至五年级共计265名学生进行识字量的测试,并采用问卷调查搜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至五年级测试学生的平均识字量分别为756、1403、2106、2607、2850,基本达到甚至超过国家课程标准的识字量要求;测试班级的学生平均识字量与上海市20世纪90年代的小学生识字量常模相比,两者十分接近;各个年级之间的识字量差异较大,年级间增幅较为明显;识字量受性别差异的影响不大,而在三年级的影响较为显著;识字量与语文成绩的相关程度较高;识字量排名靠前的,其语文成绩一般都好,识字量靠后的,其语文成绩一般较差,但识字量前后10名学生
的语文成绩距离在缩小。
(三)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阐述、分析识字写字教学的整体现状或某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指出其存在的实际问题与缺失,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卢谦在《识字教学科学性的现状与实践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当前小学识字教学“五轻五重”的现状,即重数量轻质量,重字形轻字义,重文字轻文化,重形式轻内涵,重识记轻书写。指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师缺乏汉字知识,对儿童认知特点了解不深,对不同识字方法的整合运用不够等。进而提出制订科学的识字量和字序,教师掌握相关的汉字学知识,融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掌握儿童识字的认知规律,遵循识字教学自身规律等五条对策。
易爱香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一文中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识字写字教学改革的经验,指出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就汉字的构成来说,就比较重直观性而忽视其艺术性,重字音的拼读而忽视其音韵美,重字义的理解而忽视汉字的情感内涵等;在识字写字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重识字教学轻写字教学,存在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文化品位等方面的教育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作者提出开展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识字写字教
学的质量和效果;以新课标为导向,促进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均衡发展;
构建识字写字的评价体系,优化识字写字教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识字写字教学等对策。
孙晓军在《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剖析了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师对教材研读不够、挖掘不深,识字教学不科学,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关注学情不够等问题及具体表现,提出了识字方法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媒体手段,识字教学富于情趣等应对的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
王晶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识字回生”的研究》一文中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阐述了“识字回生”的四种类型,即不识、不会写、写错字、写别字及其具体表现。作者又从五个方面,即教师教学方式、汉字自身、学生的认知与学习习惯、教材、家庭与社会,分析了产生“识字回生”现象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降低小学生“识字回生”率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教师在教生字时要穿插音、形、义的融合教学,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对学过的生字进行音、形、义的综合训练,要改变识字教学的方式,增加其趣味性,帮助学生采用识字卡片、多媒体等,调整教材中的识字量与重现率等等。
苗彦贞在《从小学生错别字看识字教学之应对策略》一文中提出了五种常见的小学生错别字类型,如添加或丢失汉字笔画部件、混淆汉字形似笔画部件、改变汉字部件组合方式、别字泛滥等;分析了存在于小学生错别字背后的根源,如汉字本身结构复杂,难写难认,小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社会生活中不规范用字的影响,教师对识字教学价值取等。提出思想高度重视、保证教学时间,科学运用汉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