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金属矿产储量大、品位高,还有伴生镉、锗、镓、铟、银等矿产。目前,已探明以铅锌矿为主的矿产资源储量达150多万吨,铝土矿500万吨,铜矿床38个。非金属矿有石膏矿、石灰石、重晶石、冰洲石、莹石、花岗石、稀土、磷块等,品质优、储量大,其中石膏矿储量达3亿吨,石灰岩超过100亿吨。①
生物资源:巧家县林地面积267万亩,森林覆盖率48%(含灌木林),活立木总蓄积5117060m3。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巧家县有陆生野生动物两栖、爬行、鸟、哺乳4纲31目83科264种,昆虫11目69科154种,维管束植物194科742属1639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巧家五针白皮松、珙桐、攀枝花苏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黑颈鹤、红腹角雉等。
自然灾害:巧家县位于小江断裂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易发生地震。
2.4.3会泽
矿产资源:会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理论储量为:磷矿20亿吨,铅锌矿152万吨,铜矿8765吨,大理石1亿立方米,石膏80万吨。此外,重晶石、铝土矿、钴土矿、耐火泥等均有一定储量。
生物资源:会泽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分为三个类型:
亚高山灌丛、草甸: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草本植物200余种,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有绒毛草、羊茅草、翻白叶等。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还生长着一些莎草科的喜湿植物和箭竹。
云南松、华山松针叶林类和樟树、旱冬瓜等阔叶林类混交:分布于海拔1700~3000米地区,主要森林区。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松、红杉、冲天柏、黄栎、白栎、木姜子、樟树、旱冬瓜、滇山柏及野樱桃等。灌木林以马桑、刺栎、野山茶、杜鹃、箭竹及蔷薇科刺藤为主。草丛以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禾本科草本为主。
②
①②
http://www.bht.yn.gov.cn/Article/2014/20140610160013.html 巧家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07-5] http://www.huizexc.com/news2.php?nid=63 会泽宣传网[引用日期2014-04-18]
亚热带稀树草原旱生植被:分布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牛栏江、小江、以礼河沿岸干热河谷区,形成稀灌草原景观,代表性树种有攀枝花、羊蹄甲、太阳花和蕃木瓜。
草本主要为禾本科蒿草,如斑芒、扭豆茅、棕叶芦等。经济林木有柑橘、黄果、油桐、石榴等。①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非常丰富,2013年5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会泽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②我们路上去过的白雾村,被誉为“中国万里京运第一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古迹众多,娜姑镇绝大部分古建筑均集中于此,保存完好的古老民居民宅达3000余户。
明清时期的白雾村十分繁华,各省前来押运、采购铜的官员特使、商人等常驻于此,并建起了会馆、 祠堂、庙宇等10余座,商号150余家。这个村仍然保持着古老淳朴,山峦叠翠,古韵幽幽的风貌。
会泽城:一个以铜钱为图腾的城市,江西会所和唐继尧故居都是不错的旅游景点。
2.4.4石林
石林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地热、铜、铁、铅、锌、大理岩、磷矿等23种。其中,铅矿储量278吨,锌矿储量2800吨,磷矿储量249.8万吨,粘土矿储量114万吨,石英岩矿储量2116.4万吨。 磷矿分布在县城西部,铜、铁、铅、锌矿集中分布在中北部,煤矿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大理岩、石灰岩矿集中分布在中北部,石英砂、建筑用砂集中分布在北部③
旅游资源: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石林县境内,距昆明78公里,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桂林山水齐名,成为中国四大旅游胜地之一。④
①②
http://www.hzzs.qj.gov.cn/html/zoujinhuize/20120411151.html 会泽招商投资服务网[引用日期2014-07-1]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527/c172318-21624035.html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01-4] ③
http://www.shilin.cn/zsyz/tzhj/270883.shtml 石林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6-20] ④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12/04/c_124043807.htm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06-20]
3 主要实习点的实习内容
第一站:红土地,探究古地理变迁,由河谷变为高原,观看高原面上的植被。 第二站:乌龙公路进去100米左右,观看断层,观察干热河谷区的植被类型。 第三站:达躲沟,探究泥石流的形成,观看泥石流沟的构成,观察附近的岩石并说出其分类,观察附近植被类型与之前的相同与不同。 第四站:巧家,观看滑坡地质类型,观看金沙江。
第五站:会泽路边,挖三叶虫化石,观察岩石的波浪运动,得到这里曾经是海洋冰海的结论。
第六站:白雾村,观看白雾古村,体验古时马帮兴盛时期这里的繁荣以及高速铁路修成后这里的落寞。
第七站:会泽,体验铜钱作为这座城市图腾的魅力,观看唐继尧故居以及江西会所。
第八站:去宣威路上的路边,观察风化壳上土壤的形成,观察附近植被,干热河谷区存在的植被统统看不见了。
第九站:珠江源,观察高原面上的植被并记录,来到马雄山顶观察“一水滴三江”的壮观景象,以及找到珠江的源头, 学习珠江的历史,探讨海水沉积物的形成。 第十站:彩云洞,观察喀斯特地貌,以及岩溶漏斗地貌。
第十一站:大叠水风景区,探究巴江瀑布的形成,以及岩石的组成成分。 第十二站:石林站,观看喀斯特地貌,探究其形成的条件与因素,探究与大叠水之间的联系,以及根据石头的颜色,推断古海岸线,寻找珊瑚以及贝壳的化石,推断陆地的演化过程。
4 实习总结
4.1 实习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演化历史
新远古生代时期这里是海洋,海洋沉积作用形成了东川以及珠江源的独特地貌,寒武纪奥陶纪这里仍然是海洋,不过可能是浅海或者是冰海,由三叶虫的化石以及贝壳的化石,还有岩石上的波纹运动所得知,晚古生代时,海洋生物大规模的发展,在石林可以找到珊瑚贝壳以及一些生物的化石,不过这里接近海岸线属于浅海,中生代三叠纪时期,海洋逐渐消失,出现形成了红色地层以及红色砂岩,侏罗纪时期逐渐形成陆地,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使陆地逐渐变成了高原,在加之断裂作用以及河流冲刷,埋在红土下的石头露出头来,形成了石林地貌,而红土地则是河谷在抬升形成的高原。
4.2 此次实习的具体收获(与学术专业相关的收获)
这次的自然地理实习,我的收货非常丰富,见识到了许多地貌,断层,滑坡,岩溶漏斗,喀斯特,干热河谷,高原,红土地,瀑布,这些在自然地理课堂中学习的时候,并没有概念,如今已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了。通过一路上对植被的探索,使我对植物可以进行初步的分类(单叶、复叶、对生、互生)并能清楚各种植物的生长条件与分布情况(例如干热河谷会出现的植被类型),挖出的化石让我体会到了时空的变化,体验到了大自然神奇而独特的力量与魅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通过自己找寻的线索,探究古地理变化的点滴。一个地区形成的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构造,是由多种因素产生的,可能会经过百万,千万甚至几亿年,而且地貌之间并非独立的,他们可能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小江断裂带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以及巴江瀑布对石林地貌的形成的影响),通过这些学习与感触,使我对地质与地貌的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相信对我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感谢四位老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