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向灵前行礼三鞠躬。 八、来宾致祭一鞠躬。
九、演说(即讲述亡故者以前对社会的贡献等)。 十、奏哀乐。
十一、遗属谢来宾一鞠躬。 十二、礼成。
悼词
诔辞、哀辞、吊文、祭文,是我国古代用于哀悼与祭奠的文体,也是现代悼词的前身。
现代悼词有三个特征:
一、总结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的基调和内容。它不像古代的哀辞那样,一味宣泄个人的哀痛之情,充满悲惨的情调,使人感到愁闷压抑。现代悼词是面向现在和将来,强调化悲痛为力量。
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但它们的语言风格都大体相同,那就是务求真挚质朴,切忌浮夸艳丽。
现代悼词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记叙式、议论式和抒情式三大类。 一、记叙式悼词
以记叙死者的生平业绩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抒情或议论。这是现代悼词最常见的类型。
例:
在宋庆龄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邓小平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衷心敬爱的领导人,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久经考验的前驱,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宋庆龄同志。
宋庆龄同志因患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方医治无效,不幸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二十时十八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九十岁。
宋庆龄同志是广东文昌县人,从青年时代就追随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一九一三年,她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处理同国内外往来的大量机密书信和其他日常工作。一九一五年和孙中山先生结婚。她坚定忠诚、恭谨谦逊,始终是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一九二一年五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翌年六月,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叛军进逼,形势危急。宋庆龄同志拒绝先行撤离,对中山先生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坚持先送中山先生撤离险境,才在卫士掩护下正面突破火线,身体受到无法补偿的摧残。这一英勇行动,充分表现了宋庆龄同志献身革命事业的坚强意志和卓越胆识。
宋庆龄同志在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磋商合作以及与列宁所派使节反复交谈中,做了大量积极的、切实有效的工作。她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为了解决中国的统一和建设问题,孙中山先生力排众议,犯难北上,宋庆龄同志毅然随行,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未庆龄同志向国内外介绍了中山先生的遗嘱,不久又义正词严地谴责国民党右派,并投身于北伐战争的准备工作。
一九二六年一月,宋庆龄同志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
坚决执行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人紧密合作,对国民党右派进行了斗争。一九二七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宋庆龄同志和许多国民党左派人士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董必武、恽代英、林伯渠、吴玉章等联名发表了讨蒋通电。武汉汪精卫政府公开叛变革命前夕,她又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宣布同中山先生事业的叛徒决裂。八月一日,宋庆龄同志和毛泽东同志等二十二人,以国民党中央委员名义发表宣言,严正揭露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行为。南昌起义当天,成立了由周恩来等二十五人组成的革命委员会,宋庆龄同志虽然未在南昌,仍被推选为革命委员会七人主席团的成员。八月,为了寻求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她长途跋涉,访问了苏联。
十年内战的头两年,宋庆龄同志在苏联和法国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性反帝活动,并在一九二九年被选为世界第二次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其后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
宋庆龄同志回国后,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断然拒绝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政府的任何职务,有力地挫败了他们各种威胁利诱,多次申明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切向往。一九三一年,她在一篇文章中严正指出:国民党早已背弃革命政策,各派势力都在以军阀为靠山,力争帝国主义头子的欢心,屠杀中国人民大众,提出“只有以群众为基础并为群众服务的革命,才能粉碎军阀、政客的权力,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才能真正实行社会主义”。三十年代,她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和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鲁迅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并和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反蒋爱国民主人士,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独特的重大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我东北三省,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一九三四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救国六大纲领》,经宋庆龄同志等签名公布。一九三五年八月一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宋庆龄同志和何香凝、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以及于右任、孙科等率先响应,影响巨大。抗日战争期间,宋庆龄同志拒绝到当时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她先后在广州和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大同盟”,向同情中国抗日战争的国外人士和海外侨胞进行募捐,坚持不懈地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日妥协投降、对内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国民党政府为此曾通过外国势力向宋庆龄同志施加压力,遭到宋庆龄同志和在座的陈翰笙同志的驳斥。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宋庆龄同志和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等四人挺身而出,谴责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底,宋庆龄同志到达重庆,联络马海德、史沫特莱、斯诺、艾黎等同情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国际友人并肩战斗,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宋庆龄同志在上海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劳动群众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在解放战争中,给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巨大的物质帮助。
北平解放后,中共中央邀请宋庆龄同志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她欣然离沪北上。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宋庆龄同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一九五四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五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一九七五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三十二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她作为国?269?家的重要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国务活动。宋
庆龄同志曾先后出访苏联、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尼、锡兰等国,取得很大成功。一九五七年,宋庆龄同志随同毛泽东同志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经常就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和她交换意见,他们在长期的共同工作中,推心置腹,亲密无间,建立了深厚的同志情谊。宋庆龄同志一贯关注新中国的妇女工作,热情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宋庆龄同志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是全体中国少年儿童的慈爱祖母。宋庆龄同志一贯关心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故旧友朋,关怀台湾的前途,殷切期待国共和谈早日进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并为此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近年来,宋庆龄同志为我党相继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而欢欣鼓舞,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满怀激情地关怀着祖国社会主义现代比建设,为此贡献出自己晚年的全部精力。她热烈期待已经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理想并转入社会主义时代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宋庆龄同志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建树了光辉的业绩,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尊敬和爱戴。
宋庆龄同志一九五○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领导成员,一九五二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在国际活动中,她为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发扬进步文化,争取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交往,进行了艰苦卓绝和富有成果的斗争,受到中外各方人士的广泛崇敬,被国际上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
宋庆龄同志鞠躬尽瘁,七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献给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坚定的政治原则性,威武不屈,富贵不淫,高风亮节,永垂千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从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中同共产党和党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很早以前就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密的战友、同志和可敬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宋庆龄同志逝世以前不久,被接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实现了她长时期来的夙愿。这是宋庆龄同志的光荣,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宋庆龄同志永远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永远活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
悼念宋庆龄同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为完成统一祖国的神圣大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
(引自1981年6月4日《人民日报》)
二、议论式悼词
以议论死者对社会的贡献为主,并适当地结合打情或叙事。它常见于书面体的哀悼文章。例:
永恒的纪念与景仰 茅盾
一九四四年最后那一天将是反法西斯的文化战士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反法西斯的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罗曼?罗兰,是在十二月三十日逝世的。
对于我们中国的知识者群,罗曼?罗兰不是一个生疏的名氏。他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同是今天的进步青年所爱读
的书,我们的贫穷的青年以拥有这两大名著的译本而自傲,亦以能转辗借得一读为荣幸。
而且我们也不能忘记:当我们这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由敬隐渔君译为法文而在法国出版时,罗曼?罗兰读了以后曾是如何感叹而惊喜的;当《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次和广大的中国读者见面时,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向中国的兄弟们宣言》的寥寥数语中,给我们以多么大的鼓励。那时我们正处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前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淤血堆中挖个窟窿透口空气的千千万万争民主求光明的青年们,看到罗曼?罗兰对我们号召:“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个民族,——一个上升,一个下降。一方面是忍耐、热烈、恒久、勇敢地趋向光明的人们——一切光明:学问、美、人类的爱、公共的进化。另一方面是压迫的势力:黑暗、愚昧、懒惰、迷信和野蛮。我是附顺前者的。无论他们生长在什么地方,都是我的朋友、同盟、弟兄。”那时候我们就知道,在争民主求光明的斗争中我们不是孤独的,我们有了坚强的信心了。
我们也还记得:当“五四”初期,思想界还没有个中心的时候,为了批判资本主义文化而求启示,曾因探索“新浪漫主义”的内容而在若干文化工作者群中涌起了研究罗曼?罗兰的热潮;在话剧运动的初期,罗曼?罗兰的“民众剧”的理想也曾被提出而讨论,田汉先生曾经热心地介绍过这一理论。
我们现在不但有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也还有《革命戏剧》的大部分的译本(罗曼?罗兰自称其以法国大革命力题材的剧本曰《革命戏剧》),有《葛莱郎波》的译本(?)也还有兹怀格的《罗曼?罗兰传》的译本。在当代的世界文化巨人中,我们可以说,除了高尔基以及若干苏联作家而外,罗曼?罗兰是和萧伯纳、德莱塞、纪德等等同为我们热心研究的对象。而我们对于罗曼?罗兰的热心更有其特殊的理由,即因他第一次引起我们的注意的,是他那在上次世界大战时期所发表的《精神独立宣言》,是他的在上次世界大战时期所写的反战论文的结集《超于混战以上》。而也因为在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顷,法西斯的毒焰在全世界高扬的时候,罗曼?罗兰是国际文化界中反法西斯与保卫世界文化的立在阵头的战士。
现在,正当法兰西获得解放而法西斯强盗的末日即将到来的时候,罗曼?罗兰——这位反法西斯的巨人和老战士却以七十九的高龄谢世了,在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斗争中,人民的胜利于今是确定的了,然而艰巨的工作还在前面,从军事上政治上消灭了法西斯以后,还得从文化领域中彻底扫荡法西斯以及准法西斯的毒瘤,这一工作不见得比消灭法西斯的武力轻便些。我们在这时期特别需要罗曼?罗兰。他的逝世,对于我们——全世界,不但法兰西——的损失之大,是无可比拟的。
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文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在反抗日本法西斯战事的第八年,在向前奋斗以求民主政治真正实现的今天,对于这一位反法西斯的文化巨人的逝世,不仅是哀悼就算完了事的。我们的处境也许比西欧的同志更为严重些,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也许比西欧的同志所面对的,更为艰巨些,而我们的主观力量,(不必讳言)比起西欧的同志来,也还觉得薄弱些。然而我们有信心,我们的信心是从“五四”以来的思想斗争的经验来的,是从鲁迅先生的光荣的业绩里来的,而也是从世界的反法两斯文化前辈的努力与其辉煌的事业而来的。
在今天,我们文化人,正经历着思想上的绝大的苦闷,也正在经历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