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或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既
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即
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
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然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盖
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