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在中国人眼里,获得四代、五代同堂的经历,才算是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境界。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看,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幸福观,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观。
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别说是四代、五代同堂,就是三代同堂,也曾经是人类一个很遥远的梦。
③前不久,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超过30岁,而这正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在这个年龄之前,他们的孙辈们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三代同堂的美梦。但当人类学家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竟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是2:1,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见到他们的孙辈出生。换句话说,直到大约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
④人类学家指出,人类能圆三代同堂的美梦,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它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早些时候,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克瓦人、桑人等土著人身上采集了
600多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样本。通过样本对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约7万年前,人类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2000来人。但为什么没有灭绝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超过30岁的人已经出现了,这说明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出现了。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传统狩猎技术等知识传授给后代。无疑,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正是凭借这些,人类才最终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 ⑥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现代人身上,也能看到三代同堂对人类发展的切实帮助。美国生物举家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也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得病的几率比那些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__%.而他们的孙辈则更活泼,更健康.反应也更快。这说明,三代同堂对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意义更重大,好处也更多。
⑦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新鲜有趣的问题:如果未来人类能够实现六代、七代同堂的美梦,那么它还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吗?现在看来,我们还不能在人类寿命延长与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之间简单划等号,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阻碍。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历史上的三代同堂确实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
【小题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小题2】选文第③段中划线词“多数”为什么不能删去?请简要回答。 【小题3】请简要说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的顺序不可以调换的原因。
【小题4】请阅读选文第⑤段,分析约7万年前人类走出濒临灭绝险境的原因,补全表格。 A
【小题5】请写出选文第⑥段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6】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牙齿化石的研究表明,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寿命超过30岁。 B 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土著人身上采集基因样本进行研究。
平均寿命较长 B 出现三代同堂现象 C 研究表明,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他们的孙辈更活泼健康。 D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迅速发展将完全发挥积极的作用。
【答案】
【小题1】三代同堂对社会(或人类)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小题2】“多数”表示限制说明当时大部分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如果去掉,表示人类祖先都是这样,表述不准确“多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小题3】④与⑤⑥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④和⑤的说明内容是按照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顺序说明的(或按照“研究”的时间顺序说明的) 【小题4】A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B出现了超过30岁的人
【小题5】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三代同堂对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小题6】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中心来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三代同堂对社会(或人粪)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多数”表示限制说明当时大部分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如果去掉,表示人类祖先都是这样,表述不准确“多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小题3】试题分析: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④段总说三代同堂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的重要作用;⑤⑥段分别说明“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三代同堂对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⑤和⑥也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按照顺序整理题干中要求的原因,第一点可以从原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中概括;第四点原因可以从原句“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中概括。
【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分析能力。“发现”后所举内容整个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0%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将“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和“不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做对比,为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小题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将完全发挥积极的作用”说法过于绝对,原文⑦段说“我们还不能在人类寿命延长与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之间简单划等号,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阻碍。”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小题1】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此诗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特点的画面? 【小题2】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红红的桃花花瓣上还凝着昨夜的雨珠,碧绿的柳丝还萦绕在早晨若有若无的烟雾中。一、二句描绘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空气清新,色泽鲜明艳丽的景象。 【小题2】以动衬静,以莺啼声衬托“山客”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闲适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描述诗歌画面: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如果是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就可以了。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还要要概括一下景象的特点。
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小题2】试题分析: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表现效果。“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运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莺啼声衬托“山客”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