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4.回纹(有的也叫云雷纹):回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回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回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回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回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回纹也消失了。
5.涡纹(火纹):商青铜鼎上的火纹涡纹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6
6.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7.蚕纹:又有叫之蛇纹。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两眼突出,体有鳞节,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8.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回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回纹。蝉纹有两种:一种以横向带状排列或以纵向连续排列,一般带蝉足,用主题纹饰;另一种多于三角形几何纹图案中出现蝉体,一般不带蝉足,大目,体近似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的条线,常以回纹衬地。此种多作为主纹的配饰。蝉纹盛行于商晚周初时期。
9.虎纹(食人纹):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高高在上和凶猛。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虎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多饰于鼎、尊等器物上和钺、戈等兵器上。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不过商朝时这种虎纹很少见,在司母戊大鼎的双耳上有其纹样。 10.牛纹:多于器物的颈,腰上作牛的全形。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作跪卧状,但全形的牛纹很少见。一般为牛头纹较多见。
7
在早期青铜器产品中运用的式样,经过现代人们的改良,以及社会政治风貌和环境的影响,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难以否认,如今在产品包装中运用纹理装饰不是青铜器上的纹饰给我们的启示。 青铜器本身因为分类和用途不同,所以其造型也就各有差异。这也是对我们的启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应该从功能出发,造型服务于功能。更加关注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成功的现代产品设计一定是先满足人们功能的需要,其次在造型色彩等视觉上给人以美的感受。
8
二、 清陶瓷造型艺术的特色
清代各时期的瓷器,造型丰富,釉色艳丽,工艺精湛,既有共同风
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顺治、康熙时期瓷器造型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期秀巧隽永,乾隆时期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显得稚拙笨重。
琢器类胎体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期胎体较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期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瓷器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
清代瓷器釉面不及明代瓷器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期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橘皮皱纹。
9
乾隆时期平整泛青,嘉庆以后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瓷器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复。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工艺,并加镀点,古装仕女秀丽,柔细的花卉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 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和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西洋人物、西洋楼房、船和狗等。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期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景德镇官窑多为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时期楷多篆少,雍正时期楷篆并用,乾隆时期篆多楷少。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潦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