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6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6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 )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6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抽象思维 B.辩证思维 C.正确认识 D.社会实践 6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6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6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 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 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6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 A.起消极作用 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 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7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 ) 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 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 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
7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 7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7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 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 D.要实现集体领导 7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7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76、真理是( )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
C.客观规律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77、真理的内容是( )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7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 )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客观性 7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真实性 8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8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
A.不变性、永恒性 B.无条件性、无限性 C.唯一性、不变性 D.根本性、无限性 8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
A.可变性、多元性 B.有条件性、有限性 C.暂时性、多样性 D.不稳定性、多变性 8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
8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8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86、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8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8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8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
9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9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92、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9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 )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9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9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 )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96.价值评价是( )
A.感性的认识活动 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C.理性的认识活动 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9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 )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 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 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
9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
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 9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 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 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10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 )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 10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10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10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10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促进功能
10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
A.完全相同的 B.完全不同的 C.一致的 D.不一致的
10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 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 D.正确的价值观
10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08.“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09.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11.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是( ) A.认识B.存在 C.实践D.理性
112.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113.经验论的错误表现在于( )
A.经验是第一性的 B.否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D.强调了精神的作用 1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 A.反映论 B.经验论
C.科学实验 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1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16.“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1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时间是认识的目的
118.“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11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20.“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121.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 )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辩证法D.形而上学 12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23.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 )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成真知
12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 A.有用性B.相对性C.客观性D.阶级性 125.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2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2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28.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