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E. 其他机制 32.叶酸类似物抗代谢药物是
A.8-氮杂鸟嘌呤 B. 甲氨蝶呤 C. 阿糖胞苷 D. 5-氟尿嘧啶 E. 别嘌呤醇 33.抑制CDP还原成dCDP的药物是
A. 8-氮杂鸟嘌呤 B. 甲氨蝶呤 C. 阿糖胞苷 D. 5ˉ氟尿嘧啶 E. 别嘌呤醇 34.6-MP的结构类似物是
A. I B. X C. A D. T E. U 35.IMP转变成AMP时需要
A. ITP B. GTP C. ATP D. TTP E. UTP 36. IMP转变成GMP时需要
A. ITP B. GTP C. ATP D. TTP E. UTP 37.下 列 哪 条 途 径 与 核 酸 合 成 密 切 相 关 A. 糖 酵 解
B.糖 异 生
C. 糖 原 合 成
D. 磷 酸 戊 糖 旁 路
E. 三 羧 酸 循 环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反应需要一碳单位参加
A.IMP的合成 B.IMP→GMP C.UMP的合成 D.dTMP的生成 2.嘧啶分解的代谢产物有:
A.CO2 B.β-氨基酸 C.NH3 D.尿酸 3.PRPP(磷酸核糖焦磷酸)参与的反应有
A.IMP从头合成 B.IMP补救合成 C.GMP补救合成 D.UMP从头合成 4.下列哪些情况可能与痛风症的产生有关?
A.嘌呤核苷酸分解增强 B.嘧啶核苷酸分解增强 C.嘧啶核苷酸合成增强 D.尿酸生成过多 5.嘌呤环中的氮原子来自
A.甘氨酸 B.天冬氨酸 C.谷氨酰胺 D.谷氨酸 6.下列哪些化合物对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能产生反馈抑制作用 A.IMP B.AMP C.GMP D.尿酸 7.6-巯基嘌呤抑制嘌呤核苷酸合成,是由于
A.6-巯基嘌呤抑制IMP生成AMP B.6-巯基嘌呤抑制IMP生成GMP C.6-巯基嘌呤抑制补救途径 D.6-巯基嘌呤抑制次黄嘌呤的合成 8.别嘌呤醇的作用
A.是次黄嘌呤的类似物 B.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C.可降低痛风患者体内尿酸水平
D.使痛风患者尿中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排泄量减少 9.胞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包括下列哪些物质
A.5-磷酸核糖 B.谷氨酰胺 C.-碳单位 D.天冬氨酸 10.嘧啶合成的反馈抑制作用是由于控制了下列哪些酶的活性 A.氨基甲酰磷合成酶Ⅱ B.二氢乳清酸酶 C.天冬氨酸甲酰酶 D.乳清酸核苷酸羧酶 三.填空题
1.体内脱氧核苷酸是由_________直接还原而生成,催化此反应的酶是 __________酶。 2.在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中最重要的调节酶是_________酶和_________酶。
3.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症的原理是由于其结构与________相似,并抑制 __________酶的活性。
4.氨甲喋呤(MTX)干扰核苷酸合成是因为其结构与__________相似,并抑 制___________酶,进而影响一碳单位代谢。 5.核苷酸抗代谢物中,常见的嘌呤类似物有__________;常见的嘧啶类似 物有____________。 6.人体内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__,与其生成有关 的重要酶是____________。
7.体内ATP与GTP的生成交叉调节,以维持二者的平衡。这种调节是由于:IMP→AMP需要 __________;而IMP→GMP需要____________。四.判断题
1.核苷酸是体内能量的利用形式。
2.脑和骨髓主要靠从头合成途径合成嘌呤核苷酸。 3.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是体内提供核苷酸的主要来源。 4.PRPP酰胺转移酶可以受IMP、AMP和GMP变构抑制。 5.PRPP酰胺转移酶可以受PRPP变构抑制。
6. 自毁容貌征是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的HGRT完全缺失的遗传代谢病。 7.抗代谢物只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无杀伤性。 8.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是在磷酸核糖的基础上合成嘧啶环。 五.名词解释
41
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3.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4.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六.简答题
1.简述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2.比较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3.列表比较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和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E 4.E 5.A 6.C 7.A 8.E 9.D 10.E 11.A 12.D 13.D 14.C 15.D 16.C 17.A 18.C 19.D 20.B 21.E 22.E 23.E 24.B 25.E 26.A 27.A 28.A 29.D 30.B 31.A 32.B 33.C 34.A 35.B 36.C 37.D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BC 3.ABCD 4.AD 5.ABC 6.ABC 7.ABC
8.ABC
9.ABC 10.AC 三.填空题
1.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2.磷酸核糖焦磷酸激 3.次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 4.叶酸 二氢叶酸还原
5.6-巯基嘌呤(6MP) 5-氟尿嘧啶(5-Fu) 6.尿酸 黄嘌呤氧化酶 7.GTP ATP 四.判断题
1.√ 2.X 3.√ 4.√ 5.X 6.√ 7.X 8.X 五.名词解释
1.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 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
3.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谷氨酰胺、CO2和天冬氨酸等简单物质为原料, 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嘧啶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4.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嘧啶或尿嘧啶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嘧啶核苷酸,称为补救合成途径。 六.简答题
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1)IMP的合成:IMP的合成经过十一步反应完成。 关键酶:PRPP合成酶、酰胺转移酶 (2) AMP和GMP的生成 天冬氨酸 谷氨酰胺 AMP 甘氨酸 IMP CO2 GMP 一碳单位 2.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 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 原料 5-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5-磷酸核糖、氨基甲酰磷酸、CO2 天冬酰胺 主要限速酶 PRPP合成酶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 PRPP酰胺转移酶 合成部位 肝、小肠粘膜、胸腺的胞液 肝细胞液 首先合成的核苷酸 IMP UMP 合成特点 在5-磷酸核糖上合成嘌呤环 先合成嘧啶环,然后再与磷酸核糖相连而成 3.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 存在部位 肝细胞线粒体 细胞液 底物 NH3、H2O和CO2 谷氨酰胺和CO2 作用 合成尿素 合成嘧啶核苷酸 变构激活剂 N-乙酰谷氨酸(AGA) 否
第九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一.单项选择题
1.体内物质代谢有几个不同的调节层次 A.1 B.2 C.3 D.4 E.5 2.调节物质代谢体内最基础的层次是
42
A.细胞水平 B.激素水平 C.神经调节 D.整体水平 E.器官水平 3.糖原分解的限速酶是
A.磷酸二酯酶 B.磷酸酶 C.磷酸化酶 D.葡萄糖激酶 E.丙酮酸激酶 4.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是
A.甘油三酯脂肪酶 B.甘油二酯脂肪酶 C.甘油一酯脂肪酶 D.乙酰辅酶A羧化酶 E.脂蛋白脂肪酶
5.HMGCoA合成酶是什么代谢途径的限速酶
A.胆固醇合成 B.胆固醇分解 C.胆固醇代谢转变 D.酮体分解 E.酮体生成
6.甘油三酯脂肪酶是甘油三酯什么代谢途径中的限速酶 A.合成 B.分解 C.储存 D.动员 E.转变 7.磷酸果糖激酶是什么代谢途径中的别构调节酶 A.三羧酸循环 B.糖异生 C.葡萄糖分解 D.糖原合成 E.糖原分解 8.三羧酸循环中的别构调节酶是
A.柠檬酸合酶 B.α-酮戊二酸脱氢酶 C.琥珀酸脱氢酶 D.延胡索酸酶 E.苹果酸脱氢酶 9.(糖原)磷酸化酶化学修饰激活的方式是 A.-S-S-氧化生成 B.-SH还原生成 C.与cAMP结合 D.磷酸化 E.脱磷酸化 10.胆固醇对肝中胆固醇合成代谢酶活性的调节方式是
A.变构 B.化学修饰 C.阻遏 D.诱导 E.酶的降解 11.激素必需与靶细胞的什么物质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 A.受体 B.配体 C.核 D.质膜 E.以上都不是 12.按激素受体在细胞的部位不同,可将激素分为几类 A.1 B.2 C.3 D.4 E.5
13.通过第二信使进行调节是哪种物质进行调节的主要方式 A.细胞水平 B.脂溶性激素 C.水溶性激素 D.神经递质 E.整体水平 14.整体水平调节的特征是
A.神经调节 B.激素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酶的变构调节 E.酶的含量调节 15.饥饿时机体胰岛素的分泌是
A.骤然增加 B.缓慢增加 C.骤然减少 D.缓慢减少 E.分泌量基本不变 16.代谢调节的基础是通过什么发挥作用
A.神经 B.内分泌腺 C.激素 D.核酸 E.酶 17..催化糖酵解与磷酸戊糖途径的酶主要分布在细胞中什么部位 A.核 B.胞质 C.线粒体 D.微粒体 E.质膜 18.正常生理状况下大脑与肌肉细胞中的能量供应主要是 A.血糖 B.脂肪酸 C.酮体 D.氨基酸 E.核苷酸 19.催化三羧酸循环与脂肪酸β-氧化的酶分布在细胞内的什么部位A.胞质 B.胞膜 C.胞核 D.内质网 E.线粒体 20. 长期饥饿时,大脑的能源主要是
A.葡萄糖 B.糖原 C.甘油 D.酮体 E.氨基酸 21. 情绪激动时,机体会出现
A.血糖升高 B.血糖降低 C.脂肪动员减少 D.血中FFA减少 E.蛋白质分解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
1.酶蛋白合成的诱导包括以下哪一些
A.产物的诱导 B.底物的诱导 C.激素的诱导 D.神经的诱导 E.药物的诱导 2.通过膜受体作用的激素有
A.胰岛素 B.甲状腺素 C.类固醇激素 D.生长激素 E.肾上腺素 3.线粒体中分布的多酶体系主要有
A.糖酵解 B.磷酸戊糖途径 C.三羧酸循环 D.脂肪酸β-氧化 E.氧化磷酸化
4.目前认为生命存在并能正常进行依赖的三大要素是
43
A.物质代谢 B.糖代谢 C.脂代谢 D.能量代谢 E.代谢调节 5.饥饿时,体内可能发生的代谢变化为
A.糖异生加强 B.血酮体升高 C.脂肪动员加强 D.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 E.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加强 6.变构调节的特点包括
A.变构酶多存在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
B.变构剂使酶蛋白构像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C.变构剂与酶分子的特定部位结合
D.变构调节都产生正效应,即增加酶的活性 E.变构酶大多是代谢调节的关键酶 7. 应急可引起的代谢变化
A.血糖升高 B.脂肪动员加强 C.蛋白质分解加强 D.酮体生成增加 E.糖原合成增加 三.填空题
1.对于高等生物而言,物质代谢调节可分为三级水平,包括 、 及整体水平的调节。
2.细胞水平的调节主要通过改变关键酶 或 以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对物质代谢进行调节。 3.按受体在细胞的分布不同,可将激素分为 和 。 4.改变酶结构的快速调节,主要包括 与 。
5.酶含量的调节主要通过改变酶 或 以调节细胞内酶的含量,从而调节代谢的速度和强度。 6.化学修饰调节最常见的方式是磷酸化,磷酸化可使糖原合成酶活性 ,磷酸化酶活性 。
7.脑是机体耗能的 主要器官之一,正常情况下,主要以 作为供能物质,长期饥饿时,则主要以 作为能源。 8.成熟红细胞所需能量主要来自 ,因为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 。
9.关键酶所催化的反应具有以下特点:催化反应的速度 ,因此又称限速酶;催化 ,因此它的活性决定整个代谢途径的方向;这类酶常受多种效应剂的调节。
10.当体内葡萄糖有富余时,糖在体内很容易转变为脂,因为糖分解产生的
可作为合成脂肪酸的原料,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 可为脂酸合成提供还原当量。 五.判断题
1.生物体内的变构调节属于迟缓调节。
2.细胞内代谢的调节主要通过控制酶的作用而实现的。 3.ATP、ADP、AMP是某些酶的变构剂。
4.在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均增加。 5.糖原合成酶磷酸化后,从有活性到无活性,属于共价修饰。 6.激素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7.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都是通过细胞膜受体起作用。
8.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细胞内受体促进糖原磷酸化酶的合成。 9.关键酶通常是催化反应较慢,而且大多数是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 10.无论是正常情况或长期饥饿情况下,脑组织均只能利用血糖获得能量。 11.乙酰辅酶A是丙酮酸羧化酶的变构抑制剂,从而抑制丙酮酸羧化为草酰乙酸。 12.糖皮质激素能诱导糖异生途径中的酶,使血糖升高。 13.cGMP也可被细胞内磷酸二酯酶分解为5’-GMP。
14.细胞核中组蛋白磷酸化后,抑制复制,转录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5.激素与受体以非共价键结合,所以是可逆的。 五.名词解释
1.限速酶 2.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3.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4.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5.酶的化学修饰 6.泛素(Ubiquitin) 7.激素反应元件(HRE) 8.激素受体 9.膜受体激素 10.物质代谢 六.简答题
1.简述体内物质代谢的特点。 2.叙述乙酰CoA在代谢上的重要性。
3.简述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氨基酸)三者在代谢上的相互关系。 4.试比较酶的变构调节和化学修饰调节的异同点。 5.下列物质能否转变,简述其理由。 ⑴葡萄糖 → 脂肪酸 ⑵甘油 → 葡萄糖 ⑶亮氨酸 → 葡萄糖 ⑷色氨酸 → 葡萄糖 ⑸组氨酸 → 一碳单位 七.论述题
1.试述饥饿48小时后,体内糖、脂、蛋白质代谢的特点。
44
2.试述应激时血糖升高的机制。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D 5.E 6.D 7.C 8.A 9.D 10.C 11.A 12.B 13.C 14.C 15.D 16.E 17.B 18.A 19.E 20.D 21.A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2.ADE 3.CDE 4.ADE 5.ABCD 6.ABCE 7.ABCD 三.填空题
1. 细胞水平 激素水平 2. 结构 含量
3. 膜受体激素 胞内受体激素 4. 酶的变构调节 酶的化学修饰调节 5. 合成 降解 6. 降低 增加
7. 葡萄糖 酮体 8. 葡萄糖酵解 有氧氧化
9. 最慢 单向反应或非平衡反应 10. 乙酰CoA NADPH+H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五.名词解释
1.限速酶:指整条代谢通路中。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它不但可影响整条代谢途径的总速度,还可改变代谢方向,是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常受到变构调节和/或化学修饰调节。
2.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指代谢途径中受到变构调节的酶,酶分子中含与底物结合起催化作用的催化亚基(部位)和与变构效应剂结合起调节作用的调节亚基(部位)。
3.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某些物质能以非共价键形式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特定部位结合,使酶蛋白分子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4.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细胞内由ATP提供磷酸基及能量,催化酶蛋白或其它蛋白质分子中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羟基磷酸化的酶,包括蛋白激酶A、K等。
5.酶的化学修饰:某些酶分子上的一些基团,受其它酶的催化发生共价化学变化,从而导致酶活性的变化。
6.泛素(Ubiquiti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胞浆中,高度保守的蛋白质,能与待降解蛋白结合,促进蛋白的降解。
7.激素反应元件(HRE):能与激素-受体复合物二聚体结合的DNA特定序列,结合后可调节(促进或抑制)相邻基因的转录,进而调节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合成。 8.激素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和结合配体(激素、药物等),并将信息传给细胞内信息转换系统,从而启动各种特异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 9.膜受体激素:指蛋白、多肽及儿茶酚胺等水溶性的激素,因其不能透过细胞质膜,这类激素需与膜受体结合后,才能将信息传到细胞内,产生各种生物效应。 10.物质代谢: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摄入O2及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进行中间代谢,同时不断排出CO2及代谢废物,这种机体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即物质代谢。 六.简答题
1. (1)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转变,相互影响是一个统一体。(2)各物质代谢都受到严格的调节,并受体内外环境的影响。(3)各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都具有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4)各种物质代谢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代谢池。(5)机体能量利用的共同形式是ATP,它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物质。 2.
3. (1)糖与脂肪:糖分解成乙酰CoA,后者可合成脂肪酸。糖还可经酵解的中间产物转变成α-磷酸甘油。脂肪酸与α-磷酸甘油即可合成脂肪。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可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变成葡萄糖。而脂肪酸则不能进行糖异生。(2)糖与蛋白质:糖的碳骨架可通过联合脱氨基的逆反应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其中大多数生糖氨基酸及生糖兼生酮氨基酸可进行糖异生转变成糖。(3)脂肪与蛋白质:脂肪分子中的甘油可通过转变成丙酮酸或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而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而脂肪酸不能转变成氨基酸。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脱氨基后的碳骨架可转变成甘油。脂肪酸与甘油可合成脂肪。 4.(1)相同点:都属于细胞水平的调节,属酶活性的快速调节方式。
(2)不同点:①影响因素:变构调节是由细胞内变构效应剂浓度的改变而影响酶的活性;化学修饰调节是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酶的作用而引起共价修饰。②
酶分子改变:变构效应剂通过非共价键与酶的调节亚基或调节部位可逆结合,引起酶分子构像改变,常表现为变构酶亚基的聚合或解聚;化学修饰调节是酶蛋白的某些基团在其他酶的催化下发生共价修饰而改变酶活性。③特点及生理意义:变构调节的动力学特征为S型曲线,在反馈调节中可防止产物堆积和能源的浪费;化学修饰调节耗能少,作用快,有放大效应,是经济有效的调节方式。
5.⑴能。因为葡萄糖 → 丙酮酸 → 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是脂肪酸合成的原料。⑵能。因为甘油 → α-磷酸甘油 → 磷酸二羟丙酮 → 糖异生途径 → 葡萄糖。⑶不能。因为亮氨酸分解生成乙酰辅酶A,而乙酰辅酶A不能转变成丙酮酸成为糖异生的原料,因此亮氨酸是生酮氨基酸,而非生糖氨基酸。⑷能。因为色氨酸可生成乙酰辅酶A和丙酮酸,后者可通过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⑸能。因为它分解可生成N-CH=NH-FH4。 七.论述题
1.饥饿48小时属短期饥饿,此时,血糖趋于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糖:糖原已基本耗竭,糖异生作用加强,组织对葡萄糖的氧化利用降低,大脑仍以葡萄糖为主要能源。脂: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加,肌肉以脂酸分解方式供能。蛋白质:肌肉蛋白分解加强。
5
+
脂肪 蛋白质或氨基酸 乙酰CoA 糖 脂肪酸 胆固醇 氧化供能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