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要有典型的事例
任长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破案神速,犯罪分子闻风丧胆;人民战士杨利伟驾驭“神舟”遨游宇宙,圆国人的太空梦;白衣天使叶欣,面对非典的肆虐,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始终战斗在抗击的第一线,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次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极多,有教师,有干部,有解放军,有武警战士和公安战士等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总是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只要你能走近你熟悉、喜欢的先进人物,或实地采访,或查阅收集资料,那么,人物通讯报道就一定能写成功。
四、人物通讯的写作注意事项
1.不要抓到材料就写,要在研究材料上多下功夫,吃透材料。
记者有句话叫做“七分思索三分写。”想透了才能写透,这话有一定道理。想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想的目的是要突出主题思想。我们要写一个人物,为什么要写他,为了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要通过这个人表现一个什么思想?这些问题一定要想透。既要想透表现什么,又要想好怎么表现,这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做到的。在写的过程中往往还有这种情况:费力不小,翻来覆去写了多次,人家看了还是没印象,不感人,什么原因呢?最主要是思想不明确,没有想透。每一个先进人物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事例,用哪个,不用哪个,思想不明确就无法选择,就会被埋在材料堆里无法摆脱。我们写通讯时,常常一上来堆上十几个例子,文章搞得十分冗长,经过一遍遍修改,选来选去最后只剩下三五个、七八个例子。其它都是些概括的材料修改的过程,这就是选择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每修改一次,都可以使我们前进一步,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有些同志舍不得丢掉材料,觉得这也好,那也好,有些编辑删去一点都舍不得。我自己有这个体会:例子多了,容易被埋在里头,跳不出来。另外,有的人没有参加采访,只是个读者,比较客观,能够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听听他们的见解很有好处。
2.要精练,要有千锤百炼的精神。
写好通讯,这是一关。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联系着的。想透了,主题明确了,才有可能做到精炼。否则精不下来。精炼包括两个意思:一是精简结构,一是精炼文字。古人有句话叫“立主脑,减头绪”,意思就是突出思想,精简结构。我们写文章的通病是头绪太多,面面俱到。一个先进人物的事迹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都写到。一定要从许多“面”中,找出最主要的方面把它写好,这样就突出了。
精炼文字就是要把可有可无的字句都删掉。学会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深刻,最生动的内容。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有的人有话无话都拉得很长。原因除了对典型材料没有吃透外,还有一条,就是对读者的理解力缺乏应有的信任。一件事本来两句话就说明白了,偏要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生怕读者不懂。写文章应该是“言已尽,意无穷”,留有余地,给人以启发。而我们现在有些文章是倒过来了,是“意已尽,言无穷”,罗哩罗嗦,没完没了,我们在写作中要克服。
3.要有必要的形象描写和符合“三性”要求的语言。
所谓形象描写不要误解为要写花呀,草呀,月亮呀等等,那样理解是很片面的。我们说的形象主要指的是用形象的手法写人。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独写景的。写景是为了写人。比如写焦裕禄的通讯,一开头就写了河南兰考受旱灾,涝灾,风灾后的景象。这个写景就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人,为了写焦裕禄是在一种什么样的严峻情况下来到兰考的,是为了把典型人物一开始就放到特定的矛盾尖端来表现。用过去的话说,叫做“风口浪尖”上。形象是为了更深刻更生动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增加表现力。运用形象描写应当是最经济的,有时候一句形象的话比你说许多平淡无味的话还有力,还感人。
形象,有形象的概括,有形象的描写。所谓形象概括,就是用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活动。我们以李月华通讯为例来说明。通讯中有这样一段:“她象一部开足马力的马达,日日夜夜不知疲倦的工作着。不论是上班,还是在家,病家一叫就出诊,病人一到就看病。正在吃饭时把碗一推就去,正在喂奶时,把孩子一放就走。她夜间很少睡过一个安稳觉,有时一夜出诊四五次”。这里面既有叙述,也有形象的概括。
“李月华走了以后,蒋大娘母女俩激动得泪流不止。大娘对闺女说:‘俺孩子金贵,人家孩子不金贵吗?你是月子里十五天,月华月子里才五天哪!可是人家没听到一个‘请’字就来了。闺女,你一辈子都要记住,主席教育出来的李医生,是你做人的榜样。’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她拉着月华的手说:‘好闺女,叫俺怎么感谢你啊!’”其中“蒋大娘赶忙打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这段描写很好,很生动,感染力很强。
再如侧面描写,写一个老贫农到李月华墓前的情景:
“一天清晨,这位七十二岁的老人又默默地来到李月华墓地。他围着坟墓走了一圈又一圈,抓起一把坟土,看了又看,攥了又攥,把它紧紧地贴在心口上:‘月华,好闺女,俺和俺的全家永远忘不了你,俺的两个小孙子长大后,一定让他们象你一样……’”。再如“李月华同志去世以后,她父母原来想把她的遗体运回原籍安葬,可丁湖人民恳求两位老人:‘李医生是为俺丁湖贫下中农累死的,还是把她葬在丁湖吧!让她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让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教育着俺们的下一代!’李月华的坟墓,现在在丁湖村东口的高地上。来这里致哀的人,从她去世以后,一个多月里一直络绎不绝。人们在墓前放下一盘盘花圈,留下了一颗颗怀念的心”。
这里面有形象叙述,有形象描写。描写有的从正面,有的从侧面,这样的形象描写对人物的刻画起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就是要有“三性”语言。“三性”就是毛主席所说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要禁止说大话,空话,绝话,尤其在“文革”期间。有的话说得很“玄”,玄得没边了,违反了科学常识。什么“活着一分钟,战斗六十秒”啦,什么“要把毛泽东思想溶化在血液中”啦等等,叫人不知怎么去理解。毛泽东思想怎么能溶化在血液中?活着一分钟,战斗六十秒可能吗?这种语言在那个时期很流行。好象话说得越绝越好,直到读者没法琢磨,没法理解了,就达到目的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了写好人物通讯,我们要注意学习语言,要向群众学习,要学会用职工群众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过去一些好的人物通讯,有许多很好的群众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杨水才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焦裕禄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还有的通讯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根针不能两尖”等等,都非常生动。4、关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