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大对残疾人教育的投入,构建完整的残疾人教育结构体系。
政府要加大对残疾人教育的投入,同时,为扩大融资渠道,应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模式,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以国学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办学多样化投资的残疾人教育办学模式。为使每位残疾儿童均能享有适才、适性之教育机会,政府应积极建构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支持体系,提供充足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源,教材编写,在职培训与相关设备等支持,以具体落实零拒绝之融合教育的理念与政策。
4.将残疾人学前教育及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保障残疾人特殊教育质量。
与正常儿童学前教育不同,残疾人学前教育具有早期干预、早期康复的特点。实践证明,听力残疾儿童如经过早期的语言训练,盲童经过学前的初步忙文读写训练、智障儿童经过社会适应的训练和学校环境的适应训练等,都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入学就读。学前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教学效果,而且将最终影响到残疾人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与政府依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并整合教育资源,增加教育投入以保障学前义务教育实施。 另一方面
二、机构自身:
1.扩大招生,降低招生门槛。
减少一些苛刻的、不必要的入学限制。充分保障偏远地区孩子的受教育权2.
3.
4.
5.
6.
7.利,使残疾孩子对学校有更多的选择,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另外要加大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宣传教育与培训使其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尊重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与发展权。
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政府行为,保障残疾人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认识到残疾儿童应该享有的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同时扩宽残疾学生的就读渠道。 完善残疾人教育序列,设置适性多元的安置模式。
针对我国残疾人教育序列不完整的缺陷, 我们可以将残疾人分两类来考虑。第一类是让肢残学生在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 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为其打开通道, 在入学资格和学校建设方面为肢残大学生提供应有的服务。第二类是以聋哑学生为主体的无法随班就读的残疾人大学教育部可以在设置有特殊教育学校里有序地推动残疾人教育序列的完善。
其次,残疾儿童的特质不同,教育需求各异。各类残疾儿童的特性。各校残疾儿童的人数、各地环境等皆有差别或不同,以单一模式安置残疾儿童势必无法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当前世界各国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安置已日趋多元,未来我国应该依据残疾儿童及教育环境之不同特性(例如考虑残疾程度、环境资源)。建构多元安置模式,提供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资源班。巡回辅导等多种模式,使每位残疾儿童均有充分、均等的教育机会,获得最适当的安置,
创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制,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残疾孩子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跟正常孩子有较大的差异,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特殊教育的教师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他们,了解他们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并能够在一体化的课堂中实施兼顾其需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进行培训,并善于了解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开发;要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教学与反思想结合,从而提高培训效果。此外,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都应必修“特殊教育导论”,对综合性特殊教育学院的教师要增设“多重残疾儿童教育”课程,以适应多重残疾学生教育的需要等。 建设无障碍校园和人文校园。
和谐校园应该是无障碍校园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有残疾学生的学校不仅应该建设基本的无障碍设施, 而且应该为残疾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生活便利的设施。基本生活设施包括在学校建筑物出入口、地面、电梯、房间等处设置方便残疾人通行和可供残疾人使用的相应设施等。教育和学习支持系统包括利用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 能够实现语言与文字的相互转换, 使听觉或视觉障碍者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 各类替代性输入输出设备如头部跟踪指示器、眼神交流器、无键键盘等。可使肢体残疾者操作的计算机。人文校园则是培养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支持的人本主义精神, 使残疾大学生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转型与发展。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儿童呈低龄化趋向,重度残疾学生。多重残疾学生日渐增多。因此,特殊教育学校面临功能转型与特色发展的问题。
应整合各特殊教育学校发挥专业特色,统筹规划或整合为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咨询中心、巡回辅导教学中心、特殊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特殊教育教材教具中心或重度及多重残疾学生之个案管理与训练中心等。此外,特殊教育学校应朝不分类方向发展,并加强其在重度障碍教育领域之相关专业与研发。
8.建立家校合作的支持网络。
连接家庭与学校有助于残疾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通过建立家校合作的支持网络,增进家庭参与教育的机会。提升残疾儿童家庭参与特殊教育的几率,除了规定家长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外,学校可制定鼓励措施,结合家长团体力量,通过特殊教育教师,相关专业人员残疾儿童及家长的理性、真诚、适切的沟通,分享特殊教育的历程与经验,以及支持服务的提供,提升残疾儿童家庭参与,协助残疾儿童学习与成长。
三、社会家长:
1.调整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 构建实现公平的政策基础。
给弱势群体适当倾斜是现代法治文明的理性选择 , 如何在落实普惠政策的前提下, 给予残疾人教育发展以特惠政策, 甚至可以把包括残疾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残疾人教育整体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尽快缩小差距, 促进整体发展, 这应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今后制定教育政策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此外, 要尽快调整高等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充分考虑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正当诉求, 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 构建实现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基础。
老师和校领导认为残疾孩子的父母的觉悟较低,对于孩子的特殊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耽误了孩子的教育黄金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