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组织开展西街、旧馆驿——井亭巷、金鱼巷、青龙巷等传统历史文化街巷保护整治规划,对中山路进行“洗脸式”修葺。结合“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完成“海丝”世遗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和考察点保护整治规划。老城区重点突出保护“一线三片”等文物古迹。“三片”即三个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开元寺、天后宫、文庙所在区域,每片均带一条老街巷(旧馆驿、青龙巷、后城)。“一线”即中山路。中山路骑楼列柱的建筑形式,融合了南洋和本地传统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一线三片”保护范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对建筑高度、体量、形式作出了协调限制。对挤占文庙长达70年之久的中菜市场进行搬迁。开元寺片的西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性修建规划。对中山路实施“洗脸式”和“镶牙式”相结合的保护修整,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荣获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2.注重闽南建筑文化传承。在古城保护和现代建筑中注重挖掘和展示闽南文化,在建筑设计上注意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广泛采用泉州在古建筑及近代建筑的细部处理手法,使红色屋顶的色调,“红砖白石”的地产建材,“拼砖、石雕、出砖入石”传统工艺,以及“坡屋顶、骑楼、燕尾脊”等为标志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充分体现。涂门街、东街、新门街等街道以其地域性的建筑风格和饱含文化积淀的临街立面,与周边的文物建筑相映成辉。近年来建设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郑成功公园、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泉州博物馆、南建筑博物馆、南少林寺等建筑,正是挖掘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南建筑文化魅力的点晴之作。
3.注重保护历史文化亮点。泉州建城1300多年,每个街坊都有很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为避免旧城改造时遭到破坏,考古及文史工作者的稽考工作始终走在旧城改造之前,与迁建同步进行,从而使文物古迹浮现出来,成为日后规划建筑设计的坐标。涂门街的清真寺、关帝庙、东观西台、锡兰王子旧居,南俊巷的承天寺,北门街的义泉宫,东街的玄妙观等,在改造时都就地加以保护。与此同时,对一些逝去的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则考证遗址,规复旧观。如拓改新门街,恢复芳草园;拓改东街,重立状元坊碑坊群;修复朝天门、临漳门、泉山门城楼,对被填埋筑路的五代罗城濠重新发掘,还其原貌。
三、不断推进城市新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平台
改革开放30年来,泉州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其速度远超过了城市建设进度,在原有旧城区基石之上的中心城市慢慢地呈现出无法承载泉州经济发展平台的弊端。人口增加、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老化、科研、教育、文化等社会资源不足等问题逐渐呈现。近年来,泉州在做好旧城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城市新区拓展力度,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抓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中心城市规模壮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着力为经济发展打造高品质的发展平台。
1.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做大做优城市
2007年以来,泉州扎实推进“一二三四”重点城建项目建设。“一”指“一场一馆”,即2008年全国农运会召开使用的海峡体育中心体育场和体育馆建设。“二”指“二环二桥”,即城市内环路、环城高速和晋江大桥、泉州大桥南立交桥建设。“三”指“三片三带”,即城东、东海、桥南三大新片区开发和晋江、洛阳江两岸、沿海大通道两侧景观带整治。“四”指“四规四改”,即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等四大规划,城中村、城中厂等四大改造。截至目前,环城高速公路正加快推进,城中村、城中厂改造稳步有序进行,其余均已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带动着新片区逐渐繁荣,也逐步降低了旧城区的人口、资源压力。在城东、东海、桥南三大新片区初步形成规模的同时,2008年,泉州进一步加快东海片区、城东-洛江片区、北峰-丰州片区、洛秀片区、晋江南岸综合商务区、石湖港后物流区“六大片区”开发。实施滨江环路拓宽改造及配套项目建设,开展中心市区交通综合整治,打通沿海大通道,规划建设福厦高速铁路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站、站前大桥、站前大道,规划建设东海隧道。规划实施火车站至中心市区通道、东海后渚至城东片区通道、中心市区到晋江机场快速通道、泉州湾跨海大桥进出中心市区的“四个通道”建设。以“一湾一环”为目标,加快推进泉州中心城市由沿晋江向环泉州湾拓展,由沿江型城市向滨海型环泉州湾城市群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