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抓项目运作促推进。在项目建设管理上,创新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责任人、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机制、一笔启动资金),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的指挥体系。做到目标要求明确、时间节点明确、有效防止责任缺失。同时,把效能考核列为干部培养的重要指标,形成一支有较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项目建设一线工作队伍。
五是抓机制创新促和谐。在项目征迁上,充分依托项目所在地政府,实行包干制,责任到人。注重加强政策宣传,做到征迁政策进村、入户、到人。提出一户一宅从宽、一户多宅从严、优先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等工作要求,并以多项奖励措施促进征迁户配合拆迁工作。同时加大“两违”制止和违建拆除力度,以拆“两违”促拆迁,实现拆迁工作和谐进行。
四、不断坚持生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泉州市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以及“国际花园城市”等工作,在中心城区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加大城市公园、广场绿地、城市道路及主要出入城口的绿化美化建设力度。一是保护城市水系。五代罗城城濠和宋元时代的八卦沟是泉州古城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97年就以保护、整修和利用相结合进行规划保护,共投入8.14亿元完成28.9公里长的城市内沟河整治。这一工程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入选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40强。二是保护“四山两江”。泉州古城兼山水之胜,有晋江、洛阳江环绕和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四座名山拱卫,素有“花锦山川”之称。从维护古城风貌和生态环境出发,泉州市人大通过保护“四山两江”决议,市政府先后发布6道市政府令,明令加强对“四山两江”的保护管理,取缔开山毁木,实行封山育林。开展近海水域保护治理,开展环泉州湾及河口湿地环境整治,杜绝水体污染。采取果断措施取缔了在清源山国家风景区开山采石和取土的70多个采石场和土堀。划定半径50公里的历史文化影响圈,作为保护规划范围,使古城风貌保护有了更为广阔的烘托空间。三是建设公园。先后建成刺桐公园、芳草园、西湖公园、中山公园、石笋公园、江滨公园、金山公园、森林公园和市民广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公园和广场绿地,郑成功公园、东海观音山公园、海上公园等项目也正推进中。至2008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9.96%、36.93%和11.5平方米。
迎来新中国60华诞,泉州的古城保护和新城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征途才刚刚开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泉州城市建设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站在服务两岸交流、推动区域发展的高度上,以更高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来建设城市,推动泉州向宜居型、滨海型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