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们制定的许多政策文件中“积极鼓励”、“大力支持”之类的话很多,但仔细一看,没有多少“实质性”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如在《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中,先讲目的意义,再讲组织领导,而对最关键的如何引导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补偿机制着墨较少。致使外面的难以引进,本地的不愿进入,大量资金拥挤在房地产市场,只好政府唱独角戏。
4、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和完善,一些鼓励政策落实不够好。
首先是激励导向问题。不少单位现行的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没有吸引力。在拥有大量高层次人才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个科技人员通过申报科研课题的经费远比进行创业活动获取的支持经费多、且更易完成;同样地,在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师范学院,一个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课得到的课时补贴远比搞成果转化的报酬高、且付出心血更少。
其次是激励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绵阳市本级的科技投入呈逐波下滑趋势(科技三项费2000年950万元,2003年500万元),与国家和省科技经费对绵阳投入大幅增长的状况极不相符(科技部2000年190万元,2003年3849万元;四川省2000年213.5万元,2003年725万元)。且没有或者很少按规定给申报到国家和省科技资金支持的项目匹配资金。企业研发经费不足,企业发展动力受到影响。
第三是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作用发挥不充分。绵阳目前的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数量少、资本金额度低;自身抗风险能力弱,没有风险补偿机制;企业申报支持的手续繁杂、条件苛刻,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而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的多少是一个城市创新创业活动是否活跃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二、促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1、努力营造有利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是狠抓思想观念更新。“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新思想、新观念,就很难有新办法、新行动。绵阳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设立“创业周刊”,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创业典型,系统介绍创业经验、创业信息。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促使人们牢固树立“观念就是财富”的新理念和“爱拼才会赢”的新观念,着力营造允许自由探索、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宽松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
二是抓住创业的重点群体——大学生。大学生的显著特点是年轻、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有激情、可塑性强。建议由市中小企业局和团市委负责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绵阳市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吸引更多群体参与,激发其创业热情;并有针对性的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到创业成功企业参观学习,进一步强化其创业意愿。
三是搞好典型示范。结合人才工作“双争双创”活动,在全市开展创业示范单位和示范岗位评选活动,两年评选一次,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政府对创业示范单位给予一定奖励,并在项目资金申报、技改贴息、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对示范岗位人员每月补贴100元。
当前可首先在由博士和硕士领办创业、且已在绵发展三年、在绵阳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1至2年可上500万元、3至5年可上1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中选择3至5家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典型示范,形成创业成功的财富效应,推动更多人员投身创业活动,从而激发绵阳经济的活力,壮大绵阳发展后劲。
2、加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促进资本与技术的有效对接。
一是进一步完善军地互动机制。要继续完善绵阳地方政府与国防科研院所业已建立起来的军地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互通信息,及时研究解决军地合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搞好信息交流平台建设。首先要搞好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各类孵化器等项目源头建设,尽量多地产出项目;其次是要下大力气搞好绵阳技术产权交易所,请高水平的专家帮助策划,与发达城市技术产权交易所进行战略合作,定期组织开展技术产权交易日活动,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促进投资者与技术方的了解与合作;第三是要加大行业协会组建力度,并通过行业协会多组织中小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到同行业先进企业考察学习,请知名专家来绵讲课、作报告,多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措施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产学研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