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改革进程
面对危机,灰山港镇党委、政府和向阳花村的党总支、村委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试图摆脱面临的困境。镇党委政府多次动员村上对骨干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并下决心调整了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班子,村上也严格制度管理,压缩非生产性开支,特别是对两个水泥骨干企业动了不少脑筋,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走过了一个由厂长负责制到议标承包再到举牌竞标承包的过程。但由于改革未触及集体企业改制的核心——产权,再加上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估计不到的阻力,改革的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率,1999年对两个水泥企业进行减员,精退职工100多人,当时村上的负责人、党总支书记高宗德遭到精退人员围攻,最后让步补偿了10余万元才得以平息。也是这一年,当时的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建议村上对两个水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但遭到了大部分群众和部分党员组长的反对,最后流产。2004年,村党总支、村委会采取举牌竞租的方式将两个水泥企业向本村群众公开拍租,新的承包主接手后要求村上裁减企业富余人员,被裁减的300余人不能接受村上的决定,组织起来围攻村委会办公楼,将村党总支书记黄南桂堵在村委会办公室,不准吃饭,不准上厕所,矛盾十分尖锐,最后治安拘留4人,劳教1人才平息这场风波。同时,由于村党总支、村委会在公开招标承包时的指导思想是希望本村的人员承包这两个企业,减少企业与当地群众的矛盾,未向社会公开竞租,导致承包后的企业在承包金收取等方面与村上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足额到位。
向阳花村企业的改革难以推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改革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调整的问题,也有该村党员群众难解的集体情结问题,还有村干部们存在着畏难情绪。对向阳花村的集体企业进行改革,哪怕是不触及产权的企业内部改革,也必然要打破原来的利益分配格局,影响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就使得每一项改革措施的落实都举步维艰。不容置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曾经给向阳花人带来过无数的荣誉和实实在在的好处,直到现在,向阳花人仍在享受集体经济带来的诸多利益,对集体,他们有着比其它人更深的感情,广大群众包括党员组长,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集体情结,由此也产生了一种依赖集体的思想,希望村党总支、村委会能够继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集体壮大、共同富裕的路子,对集体企业目前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发展存在的问题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也不强。对企业的改革,特别是企业产权的改革,抵触情绪十分强烈。向阳花村现任村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对集体企业改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有较深刻的认识,也曾尝试过对两个水泥企业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但由于在尝试改革中难以统一群众的思想,遇到了超乎寻常的阻力,担心如果改革不成功,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可能引发大的群体性事件,使向阳花村陷于一片混乱,留下无尽的后患,自己也背上“败家子”的骂名。同时,村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与县属、镇属企业的产权改革对产权出让者来说,其改革后导致的结果有所不同。县属、镇属企业改革后,甩掉了债务包袱,企业正常运转后,税收不会少,做大做强了,对县、镇两级的好处更大。村一级则不同,它靠的是企业创造的利润、承包后收取的承包金,一经买断产权,则什么都没有了。并且,村集体企业的改制要直接面对广大的农民群众,工作非常复杂,工作的难度也可想而知。即使卖了,其所得资金在偿付银行贷款和对职工作出适当补偿后,村上便所剩无几,没有能力再为村民和退职的村、企业干部发放退休金,无法再承担村民的农业税及附加的交纳,村民的就业也会受到影响。这是群众反对进行产权处置的核心问题,也是村干部对企业产权改革下不了决心、积极性不高的关键。由此导致了村干部畏难、“拖”的思想情绪严重,甚至在群众中都不敢轻易提买断水泥厂产权的问题。同时,目前的洞庭水泥厂改制引发的种种矛盾也使该村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对企业改革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