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基础建设步伐加快。根据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确立了城镇区、产业区、保护区,按照“量力而行,积极有为”的方针,加快了全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临宣二级出省油化公路、小分水至开江的大分水的硬化油化公路,解决了全乡6个村、15000多群众交通出行和物流等问题,通村、通社、通户的标美公路相继修建改选,实现社社和85%的农户通公路,基本上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靠主公路沿线或靠集镇的6个村规划新修居民新村,使300多户高山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舒适、安全的“小洋楼”;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整治水库大坝和渠堰,修建集中、小型、微型等供水工程,基本上解决了全乡农田灌溉和饮用干净卫生水的问题;为解决边贸农副产品流通问题,采取开明、优惠的发展政策,盘活集镇建设用地,大力发展边贸小集镇,从原1个建成了现在的3个边贸小集镇,修建沼气池300口,城镇化水平由5%提高到28%,成为了带动和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农副产品、信息、人才流和商贸集散中心。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大力实施可持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强化依法行政、利益导向、村民自治和生育文化建设,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6%以内;加大对教育的关注力度,主动出击争取资金,整修中心小学,新修基点村校,普及义务教育,使全乡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99%,真正地体现了最好的房子、最优美的环境、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新农合参保人数达85%,农民就医报销达2万多人次,报销金额达到130多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农民无钱看病、看不起病的问题;高度关注困难弱势群众,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惠农、支农、强农政策,将全乡800多万元直补、惠农资金全部落实到了农民手中。利用各种特别是村校的闲置资产改造建设3处、可容纳100名农村“五保”集中居住的场所,建立健全了农村“五保”老人集中居住或供养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制度,全面实施“五位一体”运行新机制,整合安全、司法、调解、治安、信访等资源,实行专人值班,流程规范、分工负责、属地管理、定期排查、预警健全、责任倒查运行模式,出现了民心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乡村文化事业日趋活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广播电视、体育等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五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衣、食、住、行、用全面改观,物质生活较为充裕,人民生活水平从贫穷落后到基本解决温饱,目前正在向实现小康目标迈进。08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07元,年增长率实现26%,增长率居全县之前列。农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30年前的不足10元增加到08年的32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由30年前的不足15增加到08年的30平方米。全乡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90%的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混楼房。乡、村干部、群众思上、思进、思发展,同心、同向、同努力,出现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勇争一流、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二)开县08年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08年,是开县发展过程中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异常繁重的移民搬迁任务、极具挑战的物价结构性上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克难奋进,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生产总值达到1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82亿,增长率16·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6·87亿元,投资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65亿元,增长25·1%;年未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48·72和29·61亿元。
二是农业生产势头良好。农业产值达到25·33亿元,农业增加值增长7·3%。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为17%,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1,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为17%,县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