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乡镇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且存在补充不足的现象。调查数据:城区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为80%,青年教师居多;乡镇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达62%,青年教师较少。
3、乡镇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调查数据: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专业教师人均任课班数分别为8个和14个。调查中还发现,乡镇学校专业教师除配备不足外,还存在大部分专业教师兼任多个学科教学工作的情况。
4、乡镇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调查数据:城区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9%、乡镇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9.6%。
5、乡镇教师教科研水平较低。调查数据:城区、乡镇学校校均承担区级以上研究课题分别为7.4个、2.4个,城区、乡镇学校校均取得科研成果分别是29.2项、2.6项,城区学校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76.1篇、乡镇30.1篇,城区学校校均课题研究推广4.5项、乡镇2项。
原因分析:1、乡镇学校由于生源分散,教学班少,出现“整体余编、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例如:我区现有一所乡镇小学有6个教学班、93名学生,从课程计划方案考虑最少需要12人,但按现行标准测算只有6个人的编制。
2、自2003年全区停止专科、中专学历教师的分配,每年通过招聘补充教师。符合招聘条件的教师考虑到乡镇福利待遇、工作生活环境与城区间的差距,不愿到乡镇任教,大部分招聘来的教师补充到了城区学校,只有一小部分补充到乡镇。
3、由于乡镇教师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原有教师第一学历又多为大专或中师,造成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虽然通过进修取得了本科学历,但是起点低、知识含量相对不足,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水平不高。再加之乡镇学校规模小,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开展起来较为困难,且处于较低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教科研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三)教育质量不均衡。
1、教学质量方面。调查数据:以2008年小学期末检测、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为例,城区小学合格率100%、优生率95.3%,乡镇小学合格率87%、优生率57%;城区初中合格率87%、优生率54%,乡镇初中合格率64%、优生率32%。
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方面。调查数据:城区学校每年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校均12次,乡镇学校每年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校均2次;城区学校每周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乡镇学校每周只组织简单的体育活动;城区学校校均课外兴趣小组25个,乡镇学校8个。参加德育竞赛、艺体竞赛和学科竞赛等获奖方面。调查数据:城区学校每年校均获奖56项,乡镇学校9项。
3、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调查数据:城区80%的学校有校本教材,乡镇只有10%的学校有校本教材。再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调查数据:城区学校100%建立了心理咨询室、100%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乡镇学校20%配备心理咨询室且没有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原因分析:1、由于乡镇学校教师配置紧张,除主要学科配备教师,其它学科多为兼职,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辅导员等没有专职教师,造成活动开展起来困难。
2、乡镇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等方面与城区教师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且参加培养培训的机会少,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技巧。
3、乡镇学校受场地、设施设备等限制,无法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及特色教育活动。
4、其它原因。城区学校生源素质高,乡镇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城区教育环境优良,特别是学生家长对全方位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视程度高于乡镇学生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