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执政建设(2)
2010-06-17 19:16
二、国际形势──维护国家发展和生存安全,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是发展和安全的压力问题。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占优势的压力,国家之间的较量实际上是综合实力的较量。面临着敌对势力“西化”,美国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权力经济(计划)、“分化”的政治图谋;台湾问题,美、日国家制定反分裂法主要针对台湾。
二是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多极化,步履艰难,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散失机遇,则有可能由盛变衰(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评价)。
三、党内形势——党的自身状况及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是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的转变,从闭关自守、实行计划经济到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此,我们党面临两个历史性课题,一是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的问题。老按以前的老办法,肯定是行不通了。传统的执政观念: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少数服从多数、无私不能无置,量变质变。要学新知识、新本领,革命有革命的特点,建设有建设的规律,夺取政权有夺取政权的办法,执政有执政的要求。老一辈打仗冒得说的,但他们是否会用电脑就无法说了。二是有一个拒压防变和抵御风险的问题。市场经济诱惑重重,陷阱也较多,如何提高拒压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毛的两个“务必”P130:“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是党的自身还存在许多“不适应”和“不符合”的地方
不适应:知识水平、能力、本领的问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懂,不会。不懂游戏规则,不会做和用。主要表现是观念不适应,心中无数,用老眼光、老思路、老办法看问题;方法不适应: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新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好的办法。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面对改革,开拓精神不足,遇到矛盾、突发事件底气不足,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种能力恐慌,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去年省委党校对县处级干部搞了一个调查。调查表明,在受访的县级以上干部中,66.9%的表示自己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我们大多数领导干部在开民主生活会时,也说过这个不痛不痒的缺点),58.1%的表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比较弱,35.7%的表示应对复杂局面不强,43.4%的表示依法行政不够,19.9%的表示总揽全局能力不强。试想:在战争年代,毛领的是一支有66.9%不懂军事的军队,仗还打得赢吗?有这么多的中层领导不懂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能有作为吗?WTO谈判的代表之一龙永图,他深有感触,谈判结束后,他说中国部级干部中,有一少部分人懂经济,我算是其中之一(意味有一大部不懂,因为他不好直接批评同级的别人),最初的,他与荷兰谈农业协定时,羊毛的进口问题、市场配额,国家计委只给他12万吨进口数量(多了会影响牧民的利益),而荷兰政府提出20万吨/年(中14万吨—荷18万吨),谈不拢,拖了七年。回国后专门调查,发现中国从荷兰每年进口羊毛不是14万吨,也不是18万吨,而是31万吨,说明有些人根本不懂。你不懂,不上当,不吃亏,那才怪。
三是知识水平(先进文化)不适应
知识更新可以日新月异,软件。过去,文凭=知识=能力;王朔的我是流氓,我怕谁,无知者无罪,玩的就是心跳(厕所文学);还有用身体写作的木子美,不描写内心,专描写内分泌。北京有一个记者要采访她,她说:“要采访我,必须先和我上床,在床上有多长时间,采访就给多长时间。”简直是乌七八糟。一个伟大的民族现在的状况是:有文凭、冒文化;受教育、冒教养。有才华、冒理智(胆子大得出奇);高智商、犯罪多。人事改革,中央出台了一个文件:想干事的给机会,会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一个伟大的时代,不但要生产出伟大的产品,而且还要生产出伟大的思想。
加强党的执政建设(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