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市场建设。组织开展了《--市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修订稿已基本完成;加强了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清理违法、无资质的私招滥聘人员活动;通过中国--市人才市场为1.5万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工作岗位47.6万个,107.9万人次参加了交流。其中,辽宁中部城市人才交流大会和东北地区高级人才竞聘会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八)进一步加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今年,共接收大学生51888人,就业率为84.5%,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2.65个百分点。建立并实施了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在全市确定了113家企业为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177名毕业生进入见习基地见习;举办公益性毕业生就业专场交流会47场,4.1万人次毕业生参加了交流;引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已为142名毕业生办理了《自主创业证》,有124名毕业生领取了营业执照并挂牌营业;开通了--市人事网毕业生就业专栏收集了125家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630个;收集到毕业生求职信息1840条,实现网上双向选择就业的达1220人。
总结近一年来的工作实践,还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构建--市人才高地方面整体突破的幅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二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三是各项人才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强落实。四是人才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五是部分干部群众中传统意识还相当浓厚,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有待于进一步确立,等等。
三、继续改革创新,为实现“三大目标”做出人事部门的新贡献
2007年,是--市向“三大目标”迈进的第二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创新年”,也是解放思想、加速振兴的关键年。人事部门要突破自我,抢抓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增强人才凝聚力,激发人才活力,取得人才高地建设新突破,为我市实现“三大目标”、确保“两个不低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全年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10万人,其中博士后200名,博士400名,硕士3000名,外国专家2500人次,成建制研发团队200个。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壮大在沈院士队伍,全年引进和培养院士5~6名。抓住2007年院士评选年的契机,汇请省相关部门及有关科研院所做好我市院士的推选和宣传工作。加强与中科院--市分院的工作联系,建立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紧密联系,掌握两院院士的基本情况;同时,与“沈鼓”、“沈重”、“--市工大”等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推动这些单位拟定院士引进计划,落实重点引进的目标人选,并结合重点课题和项目,下大力气做好院士引进工作。积极与中国工程院沟通联系,争取由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署人才与项目合作协议,根据项目单位需求,聘请工程院相关学部的院士进行具体咨询、指导与合作。组织开展“百名院士--市行”活动。组织院士参观“机床”、“沈重”、“沈鼓”、“东药”等重点骨干企业,宣传我市的引才引智政策与项目对接方案,加深院士对我市的了解,促进院士智力与我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接。二是实施领军人才开发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与“百千万人才工程”相衔接,按照“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基本条件,在基础研究、应对开发、经营管理、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选拔领军人才100名及领军人才助理300~500名,组成创新团队100个。
对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给予必要支持。对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实施目标管理,突出对创新能力、业绩贡献、领衔作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领军人才及其助理。三是进一步推进博士后工作,全年力争引进博士后200名。全年国家级工作站拟增加2~3家,省级工作站拟增加4~5家,市级工作站拟增加30家。编制《--市市吸引博士后科研项目汇编》,指导企业制定招收博士后的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协调企业与流动站签订联合招收博士后的协议。把博士后人才引进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用国家实验室吸引博士后人才,用博士后人才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四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效机制。以项目为载体,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力争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在人才与项目对接上,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面向全国,重点盯住西安、武汉、兰州等中西部人才集中地区以及大连、长春、哈尔滨等东北人才重镇,招才引智,每季度开展一次活动。五是建立专家咨询服务体系,全面开展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形成制度,全年力争完成80个技术难题的项目对接。同时,继续做好企业技术难题的征集工作,促进高级专家智力服务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