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由事业单位高级人才与原单位签订停薪留职或留薪留职协议,从事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的工作。三是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理念。建立和完善以人力资本市场定价为依据、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形成激发人才创新动力的分配机制。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机关、事业、企业同类人员收入水平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才的不同性质、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四是制定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才市场管理、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人才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政策办法,并强化对现有法规及新制定的法规的落实。强化执法监督,保障人才合法权益。五是开展人力资源配置理论研究工作。与相关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经验,就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使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更具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五)健全人才开发服务体系。一是完善人才市场培育机制,提升--市人才市场整体实力。加快推进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其它要素市场的融合与对接;鼓励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创新,在薪酬设计、人才测评、人才培训、人才管理咨询、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领域,形成若干人才服务品牌;加强人才市场监督,规范人才市场秩序,促进人才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市人才市场的国家级、区域性功能,使之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乃至东北地区人才集散地。二是强化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指导和服务力度,落实和创新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开展--市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学)率达到85%,确保当年--市籍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三是健全人才统计机制,推进人才服务信息化。完善人才资源统计指标,建立人才的常规统计、抽样抽查、定期普查制度。充实完善六个基础数据库,即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数据库、人事编制政策信息库、高中级专家数据库、外国专家智力数据库、海外留学人员数据库、重点项目人才需求信息库。
建立融人才交流、人才信息分析等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人才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才资源信息交互中心、供求信息发布中心。加强各类人才资源信息的分析研究,为人才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服务。四是完善人才服务创新机制,建设“人才之家”。对原有的和新引进入沈的外国专家、院士、博士后、领军人才,实施分层对应、专人负责的跟踪服务机制,建立医疗保健、生活保障、工作环境、资金支持等相关“绿色通道”,形成--市愿为人才服务、人才愿在--市发展的良好局面;开辟人才服务“直通车”,市、区县(市)人事部门选择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和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进一步加强属地联系跟踪,完善服务内容,提供全方位与便捷的点对点人才服务;着眼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推进人事编制部门职能转变,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大局、服务人才上来;把工作方式转变到抓政策、抓指导、抓督查,尤其要转变到抓服务上来,寓管理于服务,融服务于管理;把服务范围拓展到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所有制领域以及国内和国外、引进的和现有的人才;把工作效率提高到方便、快捷、优质的程度。各级人事部门要把建设人才之家作为强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具体形式,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为人才提供“家”一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