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是以13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专项为重点,编制发布人才开发目录,引导各类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向重大科技专项集聚,引导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二是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人才带成果、带项目、带专利来我市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启动资助政策,力争全年经审核认定给予资助的创办科技企业不少于300家。三是为“工业立市”服务,大力推进“555”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对应度。围绕--市机床集团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及试验检测平台以及--市鼓风机集团的螺杆压缩机开发和余热回收热泵开发技术难题,组织高级专业技术研修班;选拔重点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50名,依托东北大学举办机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对上交税金一千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全年计划培养100人。四是适应我市新一轮对韩开放热潮,大力开发韩资企业紧缺人才和韩语人才。到延边等地招揽韩语人才;举行韩语人才专场招聘会;举办韩语大赛;建议教育部门调整我市朝鲜族职高专业设置以适应我市对韩语人才的需求。五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村村培育大学生计划、致富能手培养计划、乡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聘请外国专家,召开项目推介会,大力推广“一村一品”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建设;采取措施,引导人才资源向农业第一线和农村聚集,促进城乡人才交流。
(三)提升人才国际化程度。一是大力集聚高层次海外人才。加大海外人才集聚工作力度,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外国专家规划;设立联系和集聚人才的海外联络处;建立海外专家信息库和人才(团队)引进绿色通道,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引进海外人才智力提供信息、渠道和相关服务。积极培育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市分市场,加大面向全球招聘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人才集聚机制。继续加强中国--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孵化器建设,不断健全留学人才回国服务的政策措施,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发展。二是促进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在对俄人才交流合作上取得突破。以俄罗斯“中国年”为契机,组织我市重点项目和企业赴俄罗斯开展人才智力对接;以--市理工大学为依托,建立中国--市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在我市文化艺术教育体育领域,开展对俄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加大与外国政府、企业、学术团体等各类机构的交流力度,支持各类人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资助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科技工程、学术研究,资助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出国(境)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海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人才资源中介机构、专业团体等的国际合作,拓宽海外培训渠道,建立海外培训基地。汇请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在我市建立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聘请欧美日韩等国外软件行业专家来沈培训人才。
(四)大力激发人才活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大力推进公务员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加强机关公务员面向社会招考力度。2007年准备集中一定数量的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市直机关确定一定数量的处级领导岗位,面向社会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全面优化公务员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对处级领导职数已满的,可先进后出。在各开发区管委会机关进行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流动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超前试点,努力实现用人机制领先、人事政策领先。二是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人事关系的契约化。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确定一定数量的处级领导岗位,面向社会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优化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结构。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力契机,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