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发展基础较弱。丝纺服装产业链条较长,原料生产、收购、加工、终端产品生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蚕业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规模,特别是蚕茧产量逐年下降,已从长期以来位居全省前茅下滑到第四位,原料的生产供应与现实加工能力极不匹配,同时原料质量日趋下滑,直接影响加工总量和终端产品的质量提升。
8.行业矛盾较为突出。大多数丝纺服装企业虽然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实现了民营化经营,但很多企业的经营者还没有摆脱旧体制和机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规划项目不优,招商引资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扩张欲望不强,且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快速扩张发展。
二、机遇与挑战
为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南充由丝绸大市向丝绸强市的转变,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明确提出:把改造提升传统丝纺产业作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产业,按照以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推进蚕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夯实蚕桑基础;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手段,加快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创新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为支撑,整合资源,形成产业聚集,增强整体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加快丝纺行业的改革发展。同时,市委、市政府敲定了丝纺行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围绕“中国绸都”建设,把南充构建成为西部茧丝原料基地、丝纺服装生产基地、丝纺服装集散交易中心。“十一五”末,南充将建成优质丰产桑园60万亩,发种45万张,产茧1.8万吨。丝纺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外贸出口8000万美元。
回溯历史,盘点现状,勾划未来,做强南充丝纺服装业大有可为。我们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冷静面对压力与挑战,抢抓发展机遇,谱写南充丝纺服装业发展新篇章。
(一)南充丝纺服装业发展具有五大优势
1.区位优势。南充与成、渝构成“三角经济区”,是“成渝经济圈”中重要地带。作为全省近期规划的三个大城市之一,目前,南充百万人口大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确定,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居环境的优化,南充必将成为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物资集散中心。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丝纺服装业的加速发展对增加就业、拉动消费、聚集人流、物流,作用十分巨大。
2.产业基础优势。建国以前,南充就有了今天的六合公司(同德丝厂)、安德公司(吉庆丝厂)和泰丰丝绸公司(泰丰丝厂);建国以来,南充又先后建成了阆绸、南棉、南绢、南锦、印染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丝纺企业,“八五”、“九五”期间,丝纺行业又投资近3亿元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造,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丝纺工业基础。丝绸纺织企业在一城一市如此集中、如此众多且规模之大是非常少见的。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挖潜改造,南充的丝绸服装及服饰制品业正重现活跃与繁荣,产品远销国内国外,产业基础优势日益凸显。
3.资源优势。南充地处嘉陵江流域中部,地貌浅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宜桑宜棉宜麻。2005年,全市仍有40个蚕桑示范基地乡镇、100个主产乡镇、1000个专业合作社、5万个专重户栽桑养蚕,全市发种34万张、产茧1050万公斤、农民茧款收入1.3亿元。按照全市目前的缫丝能力,还差1500万公斤蚕茧,即使蚕桑生产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目前在南部、西充有7个棉花基地乡镇,细绒棉质量接近山东、新疆棉,棉农每种一亩棉比种粮收入高300元左右,而且用棉企业每吨节约400元左右运输成本。
4.科技优势。南充有专门从事蚕茧研究和蚕品种开发的省属蚕桑研究所,有80年建校历史的省蚕丝学校,美亚集团的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年开发新品种40多支,六合集团的新品种研发能力全省一流。蛹蛋白纤维/真丝纤维的混纺交织、真丝/天然竹纤维复合织物获国家茧丝绸风险基金支持,利用有梭织机开发重磅45个姆的双面素绉缎技术为全行业首例,用剑杆织机开发特宽真丝提花装饰绸属重大创新技术,锦丝军工绸、自主开发具有防火、防油、防水等功能的纺织品科技含量居同类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