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4)

2010-06-18 03:49

三、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突出主题,科学的确定生态旅游发展新思路

基本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提出的打造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品牌的定位和要求,充分发挥都江堰作为成都口岸旅游区和处于九环线、西环线必经之地的优势,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塑造都江堰旅游主体形象为主线,按照“整合 ‘三大片’、打好‘特色牌’”的总体要求,以都江堰景区为核心,整合城区旅游资源,建设以水文化为主的城区景区一体化旅游片区;以青城山为中心,整合青城前山、后山、外山等处旅游资源,建设以文化旅游一体化旅游片区;以紫坪铺开发为契机,整合龙池、虹口等处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旅游一体化片区;以农业观光、农家休闲旅游为载体,整合城乡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度假旅游,实现城市旅游、景区旅游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提高旅游资源经营水平,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发展定位:整合自然与文化资源,把都江堰打造成为成都“休闲之都”的核心度假区,建成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度假第一城。

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整合、配置“名堰、名山、名城”等资源,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依靠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经济,促进全市旅游经济由“门票经济”为主向“产业经济”为主转变。经过四年努力,努力把我市建成旅游主题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规范,秩序安全优良,环境整洁舒适,经济效益显著的旅游经济强市。到2007年,实现全市接待游客520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20亿元,占全市GDP20%以上,其中境外游客20万人次,外汇收入1000万美元。

(二)高点定位,精心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观,视人为自然生态的有机成分,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规划上,要增进环境优化与人文关怀的互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对全市旅游资源价值、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在对各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统一。

在具体项目上,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各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于景区内人工景物,包括一些功能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纵览全局,取舍得当。对一些生活设施,除了必要的休息座椅、小桥、公厕之外,则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物,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在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创新上,要抓住都江堰市旅游资源中特殊的自然属性,找准旅游资源中不同的文化特性,包装渲染其稀奇独特的品质,使旅游产品既美丽多姿又富有神韵,既统一品牌,又具有不同的气质。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旅游规划建设上的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及建造艺术,以规划提升三大生态旅游精品区建设水平。

(三)创新机制,提高旅游资源配置和运作水平

实行旅游资源“国家所有、政府监管、企业经营”三权分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国家对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下,按照各类景区的性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模式,对青城山、龙池等资源等级较高、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在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对尚需大量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两河、向峨、中兴、玉堂等旅游资源,则按照一个中心(保护旅游资源)和两个基本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大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通过经营权转让,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提高景区开发、保护、管理水平。在经营权转让中,坚持采用公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者进行遴选,使信誉好、实力强、理念新的企业取得经营权,确保开发档次,并以契约形式明晰责权,防止出现新的政企不分现象。同时,加强对经营者的投资与经营行为予以有效的监控和帮助,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加强房地产和建安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启示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