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5)

2010-06-18 03:49

(四)培育品牌,加快三大精品生态旅游区建设

一是建设都江堰水文化精品旅游区。有效利用景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旅游产品,将其建成世界水利文明的体验之地、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的珍藏之地、川派建筑与园林艺术的展示之地,打造我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载体。综合开发灵岩山,展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内容。实施复兴街文化旅游街区和外江休闲娱乐广场建设,加快外江青城桥上段河道整治与利用,建设城市水上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建成集水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同时,加强内江河道环境建设,改造沿河夜啤酒长廊,形成集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特色水城精品旅游带。

二是建设青城山道教文化和生态度假精品旅游区。整合青城山片区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深入挖掘道教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中国道教文化名镇。建设道教博物馆建设,挖掘、展示道教养生、健身、长生及音乐、武术等道教文化精髓。加快青城前山观光休闲集镇建设、青城后山旅游景点综合改造和泰安古镇改造、青城外山文化观光度假区综合开发、两河漂流开发、赵公山—天国山旅游综合开发、青城镇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青城山游人接待中心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以体验道教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集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房产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

三是建设龙池—虹口生态运动休闲度假精品旅游区。以旅游度假集镇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运动、登山、探险、滑雪、滑草、溜索等项目开发为主,建设龙池生态旅游度假区;以森林夜景工程、景区植被调整、漂流开发、深溪沟旅游项目建设等为主,建设虹口生态度假旅游示范区;做好紫坪铺环湖旅游和水上旅游综合开发,打造紫坪铺水上娱乐休闲度假区。

(五)增加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投入体制,吸引中外投资者和民间资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加强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重点打通三大走廊,着力构建交通大网络。实施成灌高速公路出口开放整治,加快天府大道建设和成灌公路整治,建设成灌公路快速交通走廊;尽快建设沿江跨江大桥贯通新光华大道,加强与周边区(市)县的协作,缩短成都到世界遗产地青城山的空间距离;加强与郫县的协作,实施沙西线延伸段(唐昌—天马)道路建设,构建成都到世界遗产地都江堰之间的又一条快速通道。进一步改善市中心区交通状况,增开本市至双流国际机场、成都火车站等的旅游专线,增强国际国内游客可进入性。

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构建中国西部休闲度假第一城的要求,加大会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乐场、步行街等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市内交通、通信、宾馆、饭店、公园等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快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实现所有旅游景区的有线、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

三是进一步优化城乡旅游环境。继续实施城市风貌改造工程,形成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城市建筑特色。实施城市污水管道改造、城市四河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街巷综合改造,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城市亮点。同时,加强对城区、景区及沿线周边镇、村的整治、改造与建设,承担为景区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减轻景区内资源承载的压力,逐步构建“山上游、山下住,景内游、景外住,沟内游、沟外住”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充分利用我市生态环境优势和青城镇五里村“长寿之乡”和虹口、两河探险漂流品牌,坚持用大旅游理念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着力打造“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农家乐精品,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城市与乡村互动,形成生态旅游新格局。

都江堰市生态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加强房地产和建安企业税收管理的几点启示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