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营造环境,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教育中增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教育内容,同时,以标语宣传、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教育,以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并加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或道德规范。
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涉旅安全、市场秩序、卫生防疫、“三废”排放等突出问题。搞好城市和景区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和城镇居民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我市优质空气和水源。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哪些部分严禁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舆论监督等制度,保护并优化环我市旅游生态环境。
三是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旅游人才队伍。人才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要加强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在管理人员的培训上,采取“借用外脑”的形式,邀请生态学专家、旅游专家等举办定期讲座、培训班等。在一般工作人员培训上,坚持就地转化的原则,按生态旅游区的规范要求和生态旅游企业的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同时,通过生态旅游发展的利益回馈机制,建立以旅游职业技术学校、旅游专科学校为主体的培训体系。在对社区普通群众的培训上,主要运用宣传教育栏、广播、电视等形式,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观念和当地文化、风俗等结合进行宣传,便于当地居民接受,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良好运作机制。
附件一
度假胜地——蓬勃发展的虹口乡生态旅游业
虹口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横断山北段川西高山峡谷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内,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虹口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多样的自然生态,又有独特的地质地貌资源,具有数量大、组合优、类型多、品位高的特点,是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最理想的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虹口紧靠特大城市成都市,距成都市路程仅70公里,车程不到一小时,是国内距大中城市最近,外部条件最好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到虹口生态旅游的客人大都来自成渝两地及其他周边市县。
近年来,虹口乡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的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度假项目,先后开发了虹口漂流、虹口速滑、虹口登山、野花谷观光、猕猴桃观光、三纹鱼观光等生态旅游项目,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授予虹口漂流“西部第一漂”称号,全乡生态旅游接待户100余家,住宿接待能力4700个床位,餐饮接待能力约10000人/天。自1999年以来,到虹口旅游的客人迅猛增加。1999年6万人次,2000年10万人次,2001年27万人次,2002年达40万人次,高峰期日游人量在8000人次;2003年在受到非典冲击和气候的不利因素影响下,仍接待了26万人次,高峰期日游人量达1.2万人次。按照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为虹口生态旅游所作的专项规划,到2005年,虹口的年游人规模为42万人次。生态旅游业的兴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全乡种植业和养殖业快速发展,全乡已转移农村劳动力900余人,农民人均收入从1998年的2710元提高到2003年的3503元,增加793元,不仅广大农民得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实惠,而且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下一步,虹口乡将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契机,抓好以虹口村瓦子坪为中心的旅游基地区,以深溪沟、关凤沟、贾家沟和磨子沟等为中心的生态体验及自然观光活动区,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中心的空中游览区等三大重点生态旅游片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实现旅游增长方式由“点”式发展向“片”区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