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把握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不仅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世界观,同时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科学的工作方法,用以指导当今改革发展的实践。
比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方法;科学发展观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同时,深刻论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这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方法,有利于防止顾此失彼;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均衡性、持久性和连续性,这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的方法;科学发展观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课题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体现,运用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思维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常青的,如果我们从学习科学发展观中掌握了其中体现出的一些科学方法,就会在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应对复杂局面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要解决好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在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重点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主题,解决好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要解决好发展如何定位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我市还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即使有的县市经济发展速度快一些,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尚有差距,如果比发展质量,差距会更大一些。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讲,无论是在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和全省乃至全国竞相发展的格局中赢得主动,在增长经济实力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解决历史上基础设施建设等欠账多的问题,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防止经济大的波动,都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我市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不发展或发展慢了,积累的矛盾会更多。发展对全市各级来说是一个共同的任务,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是一个哪一级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全区上下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使沧州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发展得更快更好,为建成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努力奋进。
要解决好为了什么发展的问题。在各级干部面前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发展,一种是单纯为了追求个人的所谓政绩而发展。
正确的选择应当是前者。应当懂得,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只有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才能产生推动科学发展的持久动力。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应着力解决好为了什么发展的问题,自觉抵制为了追求所谓个人政绩而发展的错误思想。因为一旦把政绩与个人利益挂上钩,往往就会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出现片面追求gdp增长的问题,经济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酿成劳民伤财的悲剧,这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
要解决好发展什么的问题。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制定发展目标、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决不能脱离实际,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各地应充分审视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并且把这些条件放到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认识,正确判断自己所处的方位,解决好发展什么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包括工业、农业、流通、文化等各个方面,选准了就会实现快速发展,选不准则会欲速则不达。其次要明确发展什么样的产品,这主要靠调查市场的需求状况,往往选准一个产品会起到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效果。再次要明确社会发展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就业、保险、环境等方面,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