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抓紧实施吴城钢铁百万吨技改工程,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世纪新峰、华新鄂州公司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推广新型生产工艺;以鄂重、富升锻压等优势企业和白浒镇工业园为载体,提高环保机械、锻压机械、精密模具、精密铸件等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支持多佳、枫树发展全光纯涤纶线、休闲服装,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三是加快发展高新产业。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做足做活“依武而昌”文章,充分借助武汉的科教优势,用更有力的措施、更优惠的政策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到鄂州落户、科技人才到鄂州创业;以葛店开发区为依托,发展壮大医药产业,继续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辐射力强的生物医药项目,使“中国药谷”成为真正的园区品牌、产业品牌、招商品牌;主动接受“武汉·中国光谷”的辐射,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开发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配套产品、玻璃基微硬盘、计算机外围产品和应用软件等产品。
(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作为全省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中等城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理应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党的政策进农村。进一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进一步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途径和办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进一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积极开展乡村债务清理,逐步化解老债,避免新增债务;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贯彻实施各项经济政策的同时,全面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采取多种措施,把政策宣传到农村、落实到农村,建立和完善农民直接享受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的长效机制。
二是城市规划进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城乡规划,只有将村镇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才能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村镇规划必须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突出乡村特色、水乡特色、地方特色。按照生产生活、工业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分区要求,认真制订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切实加强总体规划的控制和管理,重点抓好宅基地规划和管理,有计划、分步骤迁建居住分散的自然村庄,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防止随意搭建、杂乱无序的现象发生。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做好农村污水、垃圾和厕所治理。
三是产业资本进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就农村论农村,要跳出“三农”抓“三农”,创造条件让产业资本进农村,在农产品转化增值、农业产业化上做大文章。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产品加工等薄弱环节,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选择一批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着力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城郊型农业。加快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培植壮大水产、蔬菜、畜牧、林果四大支柱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的带动,拉长加粗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武昌鱼”、“梁子湖(岛)”等品牌,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变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