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06年第一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计划汇总表
表1-2
区、县名 计划解决
人数(人) 应急工程血吸虫疫区 非应急工程疫区
村数(个) 人数(人) 村数(个) 人数(人)
东坡区 56893 48 51303 9 5590
仁寿县 97931 28 19005 32 78926
彭山县 32300 27 18499 11 13801
洪雅县 10800 7 9740 3 1060
丹棱县 19600 14 16310 3 3290
青神县 10000 8 10000
合 计 227524 122 114857 66 112667
2 项目区概况
2.1 项目区基本情况
2.1.1 **市概况
**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东接资阳、内江,西接雅安,南临乐山,北倚成都,介于东经102°49~104°30、北纬29°24~30°20之间,东西长约150km,南北宽约72km,幅员面积7186km2。辖东坡区、彭山县、仁寿县、丹棱县、青神县和洪雅县6个区县,共127个乡镇2275个村,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346.3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6.08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5‰,乡村劳动力192.77万个。
**市地形地貌特殊,境内丘陵起伏,山峦纵横,江河水网密集。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中部是宽阔的岷江河谷平原,龙泉山脉和总岗山、长丘山脉宛若两条绿色屏障分别耸立于市境的东部和西北部。境内最高点是洪雅县的小凉水井,海拔高程3522m,最低点为仁寿县球溪河出口,海拔高程335m,最大高差达3187m。境内平坝面积1396.8km2,主要分布于岷江两岸,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9.44%;丘陵面积4237.75km2,主要分布于龙泉山脉及总岗山脉,占全市幅员面积的58.97%;山地以中低山为主,面积1551.45km2,分布于青衣江右岸,占全市幅员总面积的21.59%。
**市市区位于四川盆地盆西平原西部,地势平坦,第四系地层广布,地质构造简单,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受地层岩性的控制。辖区除沿江(河)广泛分布第四系地层外,基岩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第四系地层主要是沿江及河谷平原区不均匀分布的一级阶地及河漫滩,组成物质为沙砾石;丘陵区主要分布有侏罗系、白垩系、三迭系及部份古生界二迭系岩组,山势陡峭。构造带以褶皱为主,断裂较少。
**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境内除西部瓦屋山外,其余地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稀少,无霜期长,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境内年平均气温16.1℃~17.1℃,极端最低气温为-4.2℃,极端最高气温38.6℃,年最高气温出现于7~8月。境内雨量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随地域不同而呈东北向西南递增之势,平原、丘陵区降雨量明显少于深丘和山地。多年平均降雨量1228.5mm,其中春季(3~5月)降水量占全年的15%~18%,夏季(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65%,秋季(9~11月)降水量占全年的18%~21%,冬季(12~次年2月)降水量占全年的2%~6%。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5~10月,易发生洪涝灾害;秋季短,降温快绵阴雨多,对农业生产有不良影响。
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24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66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13.11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67.3亿元,增长7.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12元,增长17.2%。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6:46: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90%、70.46%、16.6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6个、9.58个、2.2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3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1元。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19.12亿元,增长18.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22%,拉动经济增长9.01个百分点,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1.2 各区县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