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学生,村民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参加发布仪式。
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学习心得体会八篇【七】
云南省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座谈会7日在昆明举行。会议强调,要深入广泛开展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活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朱有勇同志是初心使命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报国之心和为民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据了解,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培养了140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被誉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近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同志是云岭大地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我们身边最直接、最现实、最生动的学习榜样。”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座谈会上表示,我们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模范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自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继承和弘扬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争做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以科学技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满腔热情地致力于科学研究,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国家担当和社会责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入研究云南省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要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忠实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现代化教育,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农民教授,为农民做点事,这是我的初心;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响应党的号召,投身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这是我的责任;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农业教育工作者,培养边疆农村乡土人才,这是我的职责;作为一个驻村科技扶贫的代表,不是我一个人在努力,这是上百位院士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朱有勇院士在会上发言时表示,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自己见证了云南乡村的巨大变化,这是党中央英明决策的成果,是各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成果,是中国工程院上百位院士专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是成千上万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成果。自己将继续牢记初心使命,与千千万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一起,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全部力量。
时代楷模朱有勇主要事迹学习心得体会八篇【八】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看来,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不断出新成果,持续研究农业,就是最快乐的事。
“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澜沧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马铃薯产区之一”……2015年11月的一天傍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一座普通的小院里,映着落日的余晖,朱有勇和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边吃饭边探讨如何帮助当地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大家的话语,体现着一个高水平农业科研团队所具备的智慧、团结、包容的气质。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朱有勇团队在田间地头产出世界级科研成果,跃升为全国该领域的领军团队?走近他们,透过团队的成长之路,记者寻找着答案。
身先士卒 带领团队创造精彩
在人们眼中,朱有勇是有大智慧的人,特别是在团队建设上,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每一个成员的成长成才竭尽心力。他与团队成员数十年来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在这样的团队里,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他的多位学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