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政人才队伍。以编制和职位、职数管理为重点,确保党政人才队伍总体稳定。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推进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着力配齐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抓好年轻干部、妇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配备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双推双选”、试用期制、轮岗交流、竞争上岗、能上能下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党政人才上派挂职、外派挂职、下派任职,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选调生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引进。组织实施“135”工程:培养选拔100名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使其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在行业系统和学科领域中起到骨干作用的带头人;培养选拔30名成绩显著、声誉较高,在州级以上科技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500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抓好不同层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结构优化,素质明显提高,创新能力增强。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建设,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运用公开招聘等形式,重点培养、引进一批擅长市场营销、经贸洽谈、旅游管理和企业策划等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以特聘、兼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形式到我县发展。运用政策引导,鼓励事业单位人才领办、创办一批企业或到企业工作。
(四)高技能人才队伍。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和全县支柱产业,依托各级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对各类型劳动者、农村富余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发证工作,推行大中专毕业生“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重点培养一批加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紧缺的技能人才。
(五)乡土人才队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大力开发农村乡土人才。重点抓好种植养殖和加工能手、科技能人、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四类人才的培养开发,力争形成一批学科技、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科技大户、经营大户。在农村普遍开展科技思想和科技知识培训,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善“绿色证书”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能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村组干部、农民技术员、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科技运用和示范推广能力。
五、工作措施
(一)构建并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1)加强基础教育。巩固深化“普九”成果,保障适龄儿童入学,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17周岁人口初中教育完成率达90%以上。到2010年,全县适龄人口接受高中教育达到7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积极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调整完善中小学布局,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采取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和环境优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弥补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扶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建立贫困生救助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