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做好创建工作,争创市级东海明珠工程2个,并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积极争创省级东海明珠工程。同时,积极指导文化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全年创建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5个以上。
3、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在文化图书馆等直属事业单位引入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力求有所突破。重组婺城实验艺术团,争取建立婺城青年合唱团,并逐步发展成为有影响的文艺品牌团队。
4、以迎接金华市第五届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创作文艺作品10件以上。舞蹈、曲艺、书法、美术、摄影等争取获得市级以上的奖项,并冲击省级奖项,获等级以上奖励不少于3个。
5、筹办一次婺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打造2-3个我区民间艺术品牌。完成《金华斗牛》专题调研,并着手按照市场化模式进行包装运作。组织“濲水之春”等其他区级大型文化活动不少于4场次。
6、加大文化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引进人才10人以上。举办2期以上乡镇街道文化站干部培训,全面提高基层文化干
部素质。
7、认真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同时,结合节假日或纪念日,积极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全年不少于10次。
8、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服务,年内举办一次“浙中2007年包装印刷机械展销会”。
(三)体育工作总体目标:树立大体育观念,逐步建立起群众体育普及、竞技体育领先、体育市场繁荣、体育设施先进、管理机制科学的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发挥婺城体育在全市的“领跑”、“示范”作用,体育建设主要指标力争居全市各县(市、区)前列,为创建体育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八项事业目标:
1、群众体育进一步普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全区每个乡镇和街道都建成1个全民健身苑,每个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建成1个全民健身点。多渠道落实、投入资金,全年新增社区(行政村)健身路径10条,健身器材80套。
2、继续保持在全市竞技体育的领先位置,完成市体育局组队、参赛任务,并完成下达的金牌、总分目标,力争有更多的婺城籍运动员在全市、全省和全国比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得好成绩。同时,组织开展区级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5次以上。
3、基本形成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技能培训、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销售和体育用品制造开发为主要内容的、项目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管理较为规范、初具规模的体育产业市场。
4、积极加快体育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区级体育竞训中心,鼓励发展并不断完善各级体育俱乐部建设。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网球等项目广场展演活动,走出一条以学校为主体、企业赞助、全社会参与的体育发展路子。
5、组织开展好第二届婺城区全民运动会。
6、力争在年内创1个省级体育强乡镇,2个省级体育先进街道,2-3个市级体育强乡镇和2-3个市级体育先进街道。
7、投入培训经费,推进科学选拔运动苗子工程。建立“优秀苗子”人才库,并争取向省市优秀运动队或集训队输送2名以上队员。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创国家奥林匹克人才基地。
8、树立“人人运动”的健身理念,引导市民实现“六个一”的健身目标。
三、工作举措
(一)抓实八项工作,提升婺城教育的内涵质量
1、加强事业发展和布局调整规划
继续认真实施婺城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完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不断完善新一轮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重点抓好学校配套项目建设,使农村中心小学、初中学校的校舍逐步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同时按照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有关完小村小,科学合理地处置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积极探索边远山区、农村学校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做大做强农村中心小学,整体改善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做到“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确保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有所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