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货币政策调控的二元结构
传统上,货币政策调控由于是总量调控,因此注重普适性,无论是何种货币政策工具,都强调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实际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发展前景和融资环境等都不尽相同,宏观调控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别。有学者的经济计量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农村比城市的反应更敏感;而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农村受紧缩政策的影响更大。[31]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都具有相对完善的“区别对待”调节机制。
近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开始强调差别化、针对性和灵活性,在促进总量平衡时,比较注重兼顾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开始强调惠民导向,呈现出一系列的二元结构。在此试举几例:(1)在存款准备金率管理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9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为支持农业贷款发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暂缓上调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体现的是按是否“城乡信用社”来管理存款准备金率的二元结构。2010年1月18日和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分别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但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以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这种按微型金融与非微型金融来区别管理存款准备金率的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包容性增长。(2)在再贷款、再贴现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按照区别对待原则对再贷款、再贴现实行分类管理。“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适当扩大了支农再贷款的对象和用途范围,明确将涉农票据和中小企业票据作为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再贴现管理制度,通过票据选择明确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商业承兑汇票、涉农票据、县域企业及中小金融机构签发、承兑、持有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32]这实际上是按照农业与非农业、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二元结构划分来制定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因而有利于促进包容性增长。(3)在信贷政策方面也呈现出一系列的二元结构。200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性个人住房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需求,可在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上按优惠条件给予支持;对非自住房、非普通住房的贷款条件,金融机构适当予以提高。这种区分“首次购房”与“非首次购房”、“自住房”与“非自住房”、“普通住房”与“非普通住房”的做法,就是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信贷政策中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设计与“一刀切”的住房贷款信贷政策相比,更能够保障民生,促进包容性增长。
总之,中国人民银行面对我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二元结构”、传统产业部门与现代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结构、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显著不同的二元结构,在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应区别对待,采取手段不同或力度不同的货币政策,而不能一视同仁,一律对待。货币政策的二元结构与金融监管的二元结构、金融市场的二元结构未必一一对应,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货币政策二元结构理论的提出,对于深化对金融宏观调控法的认识,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促进包容性增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四、小结
二元结构理论实质上是矛盾分析方法中所包含的“一分为二”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等。这种方法反对的是“一刀切”,尤其是像我国这样国情复杂、幅员辽阔的大国在制订政策时更应反对“一刀切”。当然,二元结构本身也可以层层演化,从而形成更多、更复杂的层级系统。[33]此外,二元结构理论并非认为二元结构中只存在完全对立的两极。二元结构的假设,恰恰是要给出两端、边界,也就是给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34]因此,对于二元结构理论的理解不可绝对化、教条化。在笔者看来,生活在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大城市中的人大部分都是“富人”,生活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人大部分都是“穷人”,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大部分都愿意为前者而不愿意为后者提供服务。大型企业大部分都是“富人”,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穷人”,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愿意为前者而不愿意为后者提供服务。因此,用二元结构理论来分析金融法,大体上是可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