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责任 争点以及反思(7)
2012-11-01 21:20
(1)拒尽施行
在施行期限届满以前,当事人1方明确表示或者者以自己的行径表明不实檀越要债务(第9104条第2项),相对于于人就可以消除了合同,且不必催告。这1划定参考了英美法上的先期背约。在学说上,应否请求催告,属1项争点。
笔者认为,不可否认,合同法第6109条规范的情景(不安抗辩)与第9104条第2项中“以自己的行径表明不实檀越要债务”的情景,会存在重合的现象。而依照第6109条的划定,实质上对于消除了权的产生请求了“催告”,而在第9104条第2项的字面上,却没有这类请求,2者出现了不合。为了调以及这类不合,对于于第9104条第2项中“以自己的行径表明不实檀越要债务”的情景,在解释上应该参照第6109条,入1步请求消除了权的产生以“催告”为前提。
(2)迟延施行
合同法实际上区别了非定期行径与定期行径(绝管在字面上没有使用这样的概念),在前者场合,请求经过催告,始可消除了合同(第9104条第3项);在后者场合,则不必催告,直接消除了合同(第9104条第4项前段)。
(3)不能施行
自始不能施行是合同无效的原由,嗣后不能施行是合同消除了的条件。因不可抗力而不能施行,产生消除了权(第9104条第1项),其他场合的不能施行,不论债务人是否是有差错,均可以作为背约行径,于是而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债权人固然可以消除了合同(第9104条第4项后段)。
(4)不完整施行
就不完整施行的合同消除了题目,在日本学者通说上,假设事后完整施行尚属可能(追完可能),可作为原本债务的施行迟延,按非定期行径迟延施行场合的消除了权产生要件处理;假设事后的完整施行不可能,或者者已经经没故意义(追完不能),则可以准用施行不能的规则消除了合同(我妻荣《债权各论》上卷第174页)。在我国合同法的建议草案中,曾经有与此类似的划定。现在,则可以作为合同法第9104条第4项划定的“其他背约行径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可以产生消除了权。
3.根本背约再反省
并非所有的背约行径均产生消除了权,原则上是要考虑背约的严峻程度的,这是合同严守原则(合同法第8条)的固然请求。因此,合同法请求背抗的是合同的“主要债务”(第9104条第2项、第3项)。依学理解释,背抗从义务及附随义务1般不患上消除了合同,但致合同目的落空时(崔建遥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第433页),或者者于是危及作为合同基础的信赖瓜葛时(拙文“论根本背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可以消除了合同。
“根本背约”,本是1个起源于英国普通法的概念,后为CISG第25条所吸收,入而对于其他国家以及地区的立法及学说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原涉外经济合同法第2109条便参照CISG划定了根本背约作为消除了权的产生原由,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国的立法未将可预见性作为形成根本背约与否的要件,而这1态度影响至合同法第9104条第4项后段。而不以可预见性作为根本背约的形成要件,是否是合适,学说上对于此亦存有质疑。从比较法来望,PECL第8:103条亦请求了可预见性。这1题目,在我国实有必要作入1步的反省,而对于于合同法第9104条的划定,理当说在总体上,仍旧维持着大陆法系的分析框架。
(2)不可抗力与合同消除了
合同法第9104条第1项划定,“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消除了合同。不可抗力,作为1种客观原由,造成合同不能施行时,该合同理当歼灭。但通过什么途径歼灭,各国立法其实不1致。德国法及日本法是基于双务合同双方债务存续上的牵联性,采纳合同自动歼灭的原则,原则上由债务人承担风险。依PECL第9:303条第4款,假设1方当事人因完整的以及永远的障碍而依第8?108条免责,则合同于该障碍发生时起自动消除了而不必通知。我国合同法则答应该事人通过行使消除了权的方式将合同消除了。由于有了消除了程序,当事人双方能够互通情况,相互配合,踊跃采纳营救措施,于是拥有长处(崔建遥主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第434页)。而且,风险负担与不可抗力之法定消除了权仍旧是并行不悖的。这类做法并非我国法独占,在PICC第7?1?7条(不可抗力)第4款,便划定了合同消除了权不受不可抗力划定的影响。
合同责任 争点以及反思(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