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若干题目(3)
2012-11-01 21:27
(二)加强法官的培训工作,入步法官的素质。如前所述,由于历史的原由,中国法官的素质在总体上不高,于是,如何针对于现状入步现任法官的素质,也是此次司法改革的1项首要的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在这方面主要是夸张了加强法官的培训工作,并相应的采纳了1些措施。详细的措施主要有:1是将1些年轻的、拥有大学学历并在法院工作过五年以上的法院干部拜托有关的高等院校以培育钻研生的方式代为培育,这些法院干部经代培后归法院工作,这项措施实行至二0世纪九0年代末住手;2是最高人民法院与北大、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共同举行高档法官培训班,对于1些拥有较丰富审判实践经验的中、高档法官(中级法院庭长以上的法官)入行培训,培训期为1年;3是成立了法官培训中央(九0年代末改成国家法官学院),对于各地法院的部门法官(这些法官1般为当地法院的业务骨干)入行短时间的培训(培训期从两个月到六个月不等)。上述这些措施的采纳,使经过培训的法官的法律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法律的理论水平有了较显著的入步,在必然程度上取患了入步法官素质的效果。
为了继承坚持对于法官的培训工作,《人民法院改革5年纲领》划定,最高人民法院、各地高档人民法院在二00一年前,分别对于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正副院长、正副庭长以及基层人民法院的正副院长、正副庭长轮训1遍。二00一年后,法官每一三年必须在国家法官学院或者者其他法官培训机构集中时间脱产培训;新任命的法官,必须脱产培训,学习专门法律知识、审判业务技巧。
(三)强化司法公正以及司法廉正,执行法官交换以及轮岗制。社会生活中的法官与凡人有着相同的生活需求,但司法公正则请求法官应该与1般社会特别是其所在社区维持适度的分离。[三](P八—九)司法廉正对于法官也提出了样的请求。
在中国,由于相干制度(如户籍治理制度、国家干部治理制度)方面的原由,法官任职1般多在自己诞生地或者自己长时间生活过的地区,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以及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情况更是如此。在这样的1种环境下,人情瓜葛就颇有可能影响法官司法的公正性,“拉瓜葛”“走后门”的现象便可能产生,入而影响到司法的廉正,滋长司法腐败。在这次的司法制度改革中,法院采纳了法官交换以及轮岗制度,以保证司法公正以及司法廉正,减少司法腐败现象的产生。法官交换,就是不同的法院之间的法官在必然年限内互相的交流,原则上在法院系统内异地入行或者者在上下级法院之间入行;法官轮岗,则是在统1法院里,不同业务庭的法官岗位互相交流,而对于法院的领导干部而言,还有1些其他的请求,这就是,副院长执行分管工作轮换制,相近审判庭庭长岗位定期轮换。对于法院的院长,还执行与长时间生活的地区异地任职的办法。
二、审判制度上的改革。
(一)审理前预备程序的改革:减少庭前预备阶段法官的调查程序,执行“1步到庭制”。中国传统的做法是,法官在法院受理案件以后,案件审理以前,法官主动搜集、调查证据,踊跃与双方当事人接触,了解案件的有关情况,在此基础上,构成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及适用法律的有关意见,即在开庭以前,法官已经对于案件事实及处理结果构成为了成型的意见,从而使患上开庭流于形势,也就是所谓的“先定后审”。而“1步到庭”则请求“当庭举证、当庭质证、当庭认证”。这项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减轻法官庭前调查的负担,增强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同时也有益于避免法官先进为主,以体现民事审判改革要实现“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提倡法官地位中立”这1主流意识。
(二)庭审制度的改革:改传统的“纠问式”为“抗衡制”。中国的传统做法是,在开庭时,由法官主持法庭调查以及法庭争论,在全部开庭进程中,法官向当事人提出庭前所肯定好的案件争议的有关题目,由当事人予以归答,调查什么题目,就什么题目入行争论,都由法官来肯定,当事人居于10分被动的地位。而“抗衡制”的适用,则请求法官居于较为超脱的中立地位,案件争议的题目、当事人的主意及支撑当事人主意的理由均由当事人自己提出,并互相入行争论,法院原则上依据当事人的争论结果来认定案件事实以及适用法律。这项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使法院的法官在形象及实质上更居于中立的地位,并充沛调动当事人的能动性,赋与当事人踊跃有效的诉讼手腕,为其应用该手腕提供广阔的空间以及足量的时间,以实现程序公正。该“抗衡制”的实行,使患上中国传统的、流于形势的庭审方式患上以较完全的扭转,在中国审判制度史上构筑了1道令人耳目1新的景色线。
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若干题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