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兼论中国宪法第三八条的解释方案(3)

2012-11-01 21:29

综上所述,有关“人格尊严”,各国宪法所采取的相似或者近似的用语虽有1些交叠或者相通的地方,但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奥妙的差别,而我国宪法第三八条中的“人格尊严”这1概念,则更是俨然有别于其它各国宪法所采取的相利用语,乃至可推断为有多是出自对于意大利宪法中有关近似用语的1种误译。

绝管如此,理当承认的是:不论是在(法)哲学还是在法教义学中,实在“人格尊严”这1概念自身也是仍旧可以成立的。稽诸西方思惟史,表达了“人格”1词的Persona,原先拥有哲学和神学上的含意,乃源自经院哲学,在全部中世纪均通用于表明“拥有理性之本性的个别实体”,为此既被用于指称天使,也被沿用于指称世俗的人。而托马斯?阿奎那则应是最先将“人格”与“尊严”直接联络起来的首要思惟家,其精要的表述就是“人格即含有尊严”,乃至指出“人格可以为是尊严的名称”。时至近代,康德哲学就在继续这1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构成为了这样1种思惟,即:人是有理性的,能够作为伦理上自由的主体,不依存于必定规律而服膺于道德律( Sittengesetz ),并拥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为此拥有“人格的尊严”,故谓“人是目的自身”。这类观点,也被称之为“人格尊严”理论。

以上追溯的当然只是西方(法)哲学上的概念发铺史,但我国现行宪法上的“人格尊严”,实在与其他国家宪法中的这些近似性用语,在意义结构上也可拥有必然的相通的地方。有关这1点,则留待下文详论。

3、作为基础性价值原理的“人格尊严”

通过上文的比较考察与梳理,“人的尊严”和其它各种相近似的用语之规范内涵,业已经在相称大的程度上患上到了澄清。而在此进程中,吾人也不难发现:不论是德国基本法、意大利宪法上的“人的尊严”,还是美国宪法观念和日本宪法中的“个人的尊严”或者“个人的尊敬”,在更加直接的意义上,实在也是属于1种表明了人权保障之哲学态度、价值基础或者逻辑动身点的概念,为此1般也均应用于人权保障的原则性的概括条款当中。

 

就以采取了“人的尊严”的德国基本法而言,该法乃将“人的尊严”与“人格权”的保障分别划定在第一条第一款与第二条第一款当中,而主流的宪法理论以及主导性的宪法判例当然均认同2者共同处于由基本权力所构成的那种“客观的价值秩序”的核心地位,但前者形成为了后者的基础,诚如我国台湾学者李震山所言,这类人的尊严乃“居于人权保障的核心”。而依据德国法钻研者的概括,萦绕着“人的尊严”的含意,在解释学上已经然确立了以下4个首要命题:(一)人的尊严乃是自由民主制度和德国基本法的“最高价值”(der oberste Wert);(二)人因作为人格而具备尊严;(三)所有的人权均立足于人作为人格所具备的尊严这1基础之上;(四)德国基本法第一条、第二条维护的是人的人格性(Personhaftigkeit),但与第三条保障各个人的人格的自由发铺不同,第一条所夸张的与其说是个人,毋宁说正是这类人格性。由此也可望出,人的尊严当然也可定位为1种基本权力,但其在宪法上更偏向因而属于“基本权力体系之出发点”,或者是“最上位之宪法原则”,用于指导国家权利之运行。而有别于此,德国基本法当中的人格权则被理解为直接体现了“人的尊严”之内在请求的1项个别性的基本权,其主要内容详细包孕有关个人1般私生活的权力和隐私权、声誉权、肖像权和自我抉择权等与人格价值有关的各种权力。

与此不同,我国现行宪法第三八条中的“人格尊严”,则好像难以谓之为是1个体现了宪法的本色性价值或者全部人权保障体系之价值基础的概念,乃至也未像德国的“人的尊严”那样,可被视为处于宪法价值秩序或者人权保障的核心地位之上,相反,假设在严格的意义上而言,它等闲被解释为1项个别性的权力,而与它最为近似的权力类型,就是宪法上的人格权。


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兼论中国宪法第三八条的解释方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多维视线中的波黑诉塞黑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