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负商誉会计处理(2)
2012-08-21 20:57
3、确认为负债
第三种会计处理方法是将负商誉确定为负债。在被并购企业经营不善等不利因素出现时,会导致未来经济收益的减少,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购买企业正是对未来经济收益减少的补偿,因此,负商誉基本符合负债概念和特征,并可在并购的时候根据具体原因列为各种负债项目,如应付下岗职工安置费等,当发生相应费用时,就用该项目冲抵负商誉,直至所剩下的负商誉为零。采用该观点的会计处理中对交易成本低于被并购企业公允价值差额处理方法是将其处理为隐性负债科目增加,并标为负商誉。当发生相关费用时,负商誉抵扣费用,即记入“隐性负债——负商誉”。但是,确定为负债只是考虑了购买成本低于公允价值差额中隐性负债部分,没有考虑资产公允价值高估的部分和负商誉部分,这样会高估资产和负债,最重要的是没有考虑对负商誉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所以并不合理。4、确认为资本公积
第四种方法是将并购成本低于被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在合并企业的财务报表中记为权益的增加,等到被并购的资产折旧或出售时,再转入已实现利润的储备金项目。这种直接调整权益将购进的商誉并入到并购方自创商誉中的方法不会虚增利润,符合会计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该处理方法认为负商誉是主并企业的自创商誉在收购价格上的体现,而自创商誉又是主并企业在前期经营中累积所致,因此不应在后期分摊。这样做会导致对企业自创商誉和合并商誉的计量混为一谈,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确定为资本公积的做法有点类似于财产捐赠,但是并不能确认其捐助人。除了在资产处置当年由于出售价格和资产的账面价值不符会带来损益方面的调整外,不会对并购后各期利润产生影响。负商誉直接计人资本公积虽然不会虚增收入,但人为增加了所有者权益,使企业无法从根本上揭示净资产变动的原因,有悖于经济事实。它忽视了负商誉对未来盈利能力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公允价值被高估的可能性。所以这种方法也不太合理。
(二)负商誉优化会计处理
从以上分析发现,常规处理存在较多缺陷,总的来说一般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没有考虑未来盈利能力降低的影响。二是没有考虑隐性负债的影响。例如,中国国有企业,在企业出售时,企业职工安置养老等义务也一并出售,因此,职工安置费用巨大,不可以不考虑。三是没有考虑资产公允价值被高估的因素。基于存在的问题,所以需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改正,完善负商誉的会计处理。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套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法处理负商誉,因为在我国企业并购中,有大量国有企业并购,这些企业一般存在大量的退休员工和冗余人员,这些人员在并购后的安置费用、退休补助等开支都要由购买企业负担,因此,国家会鼓励被购买企业用比企业的公允价值低很多的价格出售企业,这样就出现了很大的差额。对于具有这种情况的企业并购,并购企业可以将其中部分差额作为隐性负债处理,用来在将来产生相关的费用的时候使用,而不是将其冲抵非流动性资产,以便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同时,并购时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最容易被高估,按直线摊销的方法容易导致配比不合理的现象。收购价格低于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的可辨认因素之一是由于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实,而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实又很有可能是长期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被高估的原因,也就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都存在着被高估的可能性,那么按公允价值比例分摊应冲减的金额造成固定资产增值部分全额抵销或抵销过度,而同样存在被高估可能性的无形资产增值部分却分文未减少或抵销过少,所以,在摊销时应该先摊销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按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差(增值额)的比例摊销负商誉直到等于账面价值,剩余负商誉再依据账面价值按比例摊销。
企业并购负商誉会计处理(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