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创设了一种自由宽松、畅所欲言的虚拟空间,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模式。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人际互动,促进二者信任关系的良性发展[7]。首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切实转变“自上而下”的传统观念,创造平等、信任的交流氛围。一方面,充分运用网络交往的自由性,及时与受教育者互动,捕捉并分析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吸取各种互补性的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及应变能力。打破固有知识框架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适应网络空间中的多变性需求。以自身的理论素养、知识技能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其次,加强受教育者的自律培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时同步”的交流方式不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内容,其自主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及受教育者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受教育者往往很难有效筛选信息。因此,应强化受教育者的信息辨别能力,使其改变传统对教育内容全盘接收的习惯。引导受教育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教育内容进行合理性判断,并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合乎社会发展需求的认知和行为实践。同时,受教育者还应合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教育者形成良性的互动反馈机制,主动向教育者寻求帮助,反映自己的困惑和问题。
3.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强化效果信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分为近期效果与长远效果、现实效果与潜在效果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其实施效果很难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从属的、附带的一个‘附属性’工作”。[8]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技术理性的过度推崇造成了思想领域的价值真空和理想信念淡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越来越多质疑。因此,需要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强化效果信任。一方面,坚持网上与网下评估相结合的原则。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效果评估中也要善于利用网络,建立网络评估体系。与此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依然是现实的人,因此,对教育效果的评估最终必须回归到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思想和行为变化;另一方面,坚持长效机制与短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短期考核对于教育者及时根据受教育者的变化,调整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虚拟空间监测数据库,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量化从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同时,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很难在短期内显露,因此,需要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从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出发,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标。通过对长期内教育效果的评估,考查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否达到。通过各个阶段的对比,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反馈给受教育者,从而强化教育效果的信任。
4.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意识形态信任
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教化的特有方式,其直接目标在于让受教育者接受特定意识形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心信仰,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缺失的原因林林总总,最核心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不坚定。因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点还是要重塑网络时代的社会价值体系,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任。一方面,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牢牢把握话语主动权,主动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领网络空间的话语走向;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生活化。网络虚拟空间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任,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直面教育对象价值取向多样性的客观现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深奥到通俗,由单一到立体,进而减缓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抵触心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信仰。
四、结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是一相当复杂而又重要的社会与心理问题,[9]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成为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要的途径之一。互联网在我国的兴起时间较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因此,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信任危机,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政府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作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广大受教育者都应正视这一问题,防止被一些不法分子大力鼓吹的以西方“公民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以“普世价值”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法所蒙蔽,并增强对网络的理性运用,自觉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