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个体化境遇中大学生的公共品质建构(6)

2021-05-08 04:54

由此可见,这种去个人化的过程并不意味着与个人性需求相对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个人性的保护和成全,即避免个人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因此,这种去个人化,既立足每个人的生活需求同时又克服个人私己性的生活诉求,而显现为公共性自我的生活诉求。

 

参考文献

 

[1]侯勇.困境与超越:青年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图景[J].中国青年研究,2012(7):6.

 

[2]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4.

 

[3]吴宏政,王小景.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性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12.

 

[4]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转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190.

 

[5]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87.

 

[6]沈燎.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5):49.

 

[7][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

 

[8]李庆真.大学生公共价值观及其行为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4(3):40.

 

[9]MCLAREN P.Schooling as a Ritual Performance:Toward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Educational Symbols and Gestures[M].London: Routledge,1993:31.


精神生活个体化境遇中大学生的公共品质建构(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