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2021-05-08 04:58

2.出示两处外貌描写: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从这些外貌描写中,你看出了什么?(生活朴素清苦、工作劳累、精神抖擞)

3.第一处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第二处在课文的第8自然段。你不觉得奇怪吗?两处外貌描写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写?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外貌描写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4.小结:初见其人,关注的往往是人物的衣着,这是对人物最粗浅的认识。有了一定认识后,关注的往往是人的眼睛、脸部等最为传神的部位。由粗看到细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人物的过程。

5.分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两处外貌描写,而且不在同一位置,这在小学阶段写人的文章里是少见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跟我们认识人、了解人的规律有一定的关系,对刻画人物形象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写法特色进行渗透。】

四、适当勾连环境,体会衬托妙用

1.刚刚,我们从人物的语言、外貌两方面,认识了扫路人。课文除了写扫路人,还写了天游峰和游客。(课件出示两段描写天游峰和游人的段落)

2.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天游峰的特点是什么。(板书:高 险)

3.文中游人在登天游峰时,又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快速读一读第7自然段,用两个字来概括游人的表现。(板书:累 怕)

(相机学习“望而却步”,理解“却”的意思。)

4.组织交流:描写的对象是扫路人,作者为什么又要写天游峰和游人的表现呢?

5.小结:用天游峰的高、险,游人的累、怕,来衬托老人的豁达、开朗、自信。让扫路人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许多,这就是衬托的妙用。

【设计意图:围绕中心展开教学是十分精准且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也要注意关照其他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文中衬托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有很大的作用。】

五、总结

课文重点抓住人物的三处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位豁达开朗的老人,同时又用天游峰和游人来进行衬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