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细节 感悟真情 ——《春酒》教学案例研究(3)
2012-09-13 20:31
(众生集体朗读)
【镜头3】
生1:我找的语句是 “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慈爱。
师:你能把母亲对我的关心、慈爱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生1读)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样?请一同学点评。
生2:我觉得她读得不好,语速还可以放慢点。
师:对啊,老师也这样觉得,那么重音该如何处理呢?
生2:我觉得“舔、太”都可以重读。另外还要注意停顿。
师:好,要不你试试。(生2读)
师:确实读得不错,可是老师觉得“但是你呀”中的“呀”字也很有讲究,可以把声音延长。老师也想读一读。(师作示范读)
师:其实母亲在说这句话之前还说了一句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这句话体现母亲怎样的情态?
生3:得意的情态。
师:母亲为何得意?
生3:母亲酿制了与众不同的八宝酒。因为别人的春酒里没放八宝。
师:此处还可以看出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3:母亲是个聪明能干的人。
师:是啊,我的母亲确实心灵手巧,那么母亲的得意劲用哪个字表现?
生3:“哟”字。
师:如果把“哟”字和前面的“呀”字去掉,读读看,效果有何不同?(生自由读)
生4:去掉“呀”字,母亲的话就似乎带有命令的语气,读不出慈爱,却多了一份严厉。
生5:去掉“哟”字,母亲得意的神情也有所削弱。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那么朗读时该如何处理语调?
生6:我认为“哟”字该拖长调(升调)来表现母亲的得意劲。
生7:我不同意这样的读法,这和母亲的个性不符,拖长调(降调)处理更适合。
师:两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错。朗读时我们要仔细体会、揣摩语句中所包含的不同情感,读出自己的个性。
三、案例反思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教学该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品味语言中的情和味。这一次的优质课比赛前的那次试教让我尝到了最初那一点点失败的苦涩,也让我品到了最终那一丝丝成功的甘甜。这一不断探索的过程,我获益匪浅,也有颇多感触。
《春酒》一文的语言没有任何雕饰,平淡质朴,但平淡中见隽永,质朴中见真情。细节末节处得语言的灵动而优美。而这些细节又需要通过朗读,才能品出其中的深情,品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悟出文章中的哲理。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敢于对教材做取舍,要身先士卒的自己将文章读透读懂,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出文字的艺术魅力,让他们的心灵与作者融到一起,力求让学生做到“用我的声音触摸你的灵魂”!
如:一学生在品到这个句子:“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能创造性的理解“跟蜜蜂似”的这个比喻,他认为这一比喻不但写出了我小时侯很可爱的样子,而且他认为和蜜蜂忙于采花蜜一样“我”也忙于挨家挨户喝春酒,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小姑娘很贪吃这一特性。
又如:在朗读时,一学生认为:“补气、健脾、明目的哟!”这个句子中的“哟”该拖长调(升调)来表现母亲的得意劲,而另一学生则不同意这样的读法,认为这和母亲的个性不符,以拖长调(降调)处理更适合。
这些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没有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学生就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能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读出自我,读出创见,要贯穿以读为本的新课程阅读教学理念,把书面符号变为有声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使文中的人、事、景、物跃然纸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拨动学生易感的情弦!
然而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教师的教学必然是有遗憾的,对于已成“历史”的课堂还需要我们去反思,在反思中继续摸索、前行!只有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修改、完善,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后进行自我反思,方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新课程的教学天地中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