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系列的构建与实施之我见(2)

2012-10-11 17:10

需要指出的是,在方法指导系列的具体实施中,除了全面关注以上这些指导内容,还应结合学生实践活动经验和实践活动能力的阶段性特点,在操作上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如“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对于起始阶段的学生,应侧重指导设计和运用简单的“判断式”或“选择式”问卷,年级增高后,可适时指导他们学习“开放型问答式”和“综合性”问卷;如“常用工具或仪器的使用”,较低年级的学生可着重指导“泥工”、“纸工”的相关工具,“小木工”、“小电工”和“简单食品加工”等工具等可随着学生年级递增相机指导。
三、实施活动方法指导的途径和策略
教师的方法指导贯穿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程之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专项式指导,即抓住活动关键期对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进行集中指导;二是跟随式指导,即在深入观察了解学生运用活动方法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所处活动阶段的任务和要求,给予具体细致的经常性指导。
1.专项式指导——上好方法指导课
专项式方法指导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等途径来实现,联系活动实际的方法指导课是比较可行的操作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结合了学生的具体活动,便于学生参与;采用课堂教学的形态,也便于教师驾驭。
要确保方法指导课教学收到实效,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激发学生掌握方法的需求
方法指导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在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而学生在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取决于他们对所学方法必要性的认识程度。只有当学生觉得需要了解和掌握某种实际的方法时,方法的指导对于他们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所学方法的实际价值,努力激发学生掌握方法的需求。对于实践活动经历相对较少的学生,教师可创设吸引学生的情境,直接引导学生关注方法。如学习“利用调查表进行调查”的方法,教师可通过播放小伙伴做调查的视频,让学生猜猜“他们在干什么”,引出“调查”这一话题,并鼓励学生“跟他们比一比”,也来学学调查的方法、比比调查的成果。对于实践活动经历相对丰富的学生,可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对某种活动方法的原有认识或初步经验来进入方法学习的情境。如学习“做采访”,教师可从学生活动方案中拟定的活动方法入手,组织学生交流“你做过采访或见过别人做采访吗?”“你觉得采访是一种怎样的活动?”“你的印象中采访是怎样进行的?”等话题,让学生感受到采访是获取研究信息的重要方法,感受到对采访的实施要求了解不全、认识不深,从而产生深入学习的愿望。
⑵引导学生经历解读方法的过程
学生活动方法从本质上讲属于间接经验,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自觉地采用“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这样做看似简单有效,实际上由于省略了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分享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方法的要点,不利于他们在获得方法的同时认识到方法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发现、创造和分享的快乐。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指导方式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依托范例、解读方法。
如学习“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①仔细观察问卷范例,想一想,一个完整的调查问卷应有哪些项目组成?读一读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想一想可以知道些什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通过阅读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一个调查问卷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体会每个部分的作用和特点,以及相应的撰写要求。
②认真读一读其中的每一个题目,想一想:从每个题目的答案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调查者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感受问卷题目与研究问题的关系,认识到根据调查目的确定题目内容的重要性。
③分一分:根据题目形式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
议一议:如果你是被调查人,你会怎样填写各类题目?你喜欢哪些类型的题目?说说理由。
读一读:读有关资料,了解各类题目的特点以及编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小组内一系列合作活动,帮助学生重点关注“题目编制”这一问卷设计方法的核心内容,了解题目的种类、特点,初步掌握编制题目的方法。
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方法的经验
方法的价值在于有效应用、解决问题。学生对方法的认识源于实践,同时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以逐渐深化。方法指导课中,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初步掌握的方法开展应用性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所学方法的价值,正确把握运用方法的具体要求,获得运用方法的实际经验。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方法才能从知识的形态逐步走向技能的形态,并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还是以“设计调查问卷”为例。在学生解读范例、初步掌握问卷编制方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运用方法编制问卷。
想一想:围绕研究的主题,需要了解哪些具体信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问题。
试一试:分工选择2个具体问题,将每个问题分别设计成“判断式”、“选择式”、“陈述式”等不同类型的题目。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所设计的题目是否较好反映了研究问题;比较一下,哪一种题型更简洁、更方便回答和便于统计整理。
在小组合作实践和交流的基础上,选择几个小组设计的题目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小组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帮助全体学生准确把握题目编制的具体要求,明确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⑷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提炼
在学生探究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归纳和提炼,使他们对方法的认识从经验层面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顾方法学习中的关键过程,具体说说这节课中自己有什么收获,包括对方法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方法的特点、运用方法的要求、自己在掌握方法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及时进行系统小结,对学生的认识进行分类归纳,指出选择和应用某种活动方法的总体要求及注意事项。通过这样的回顾和总结活动,使活动方法从具体经验中跳出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尽可能系统地认识方法,宏观地关注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系列的构建与实施之我见(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如何转化后进生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