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开发“前校”优质校本教材。“高职校本教材是教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5]在“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下,“前校”依据“后厂(店)”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的类型以及工作岗位的分布状态等组织校本教材内容,从而打破学科教材的模式,将课程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顺序化,进而开发出优质校本教材,为培养优秀毕业生提供保障。
4.培养社会合用之人才。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办学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下,“前校”借助“后厂(店)”的设备、技术等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从而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同时,在学校是学生,在工厂是学徒的双重身份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使其更具职业性。
(二)“后厂(店)”参与人才培养的动机分析
1.降低“后厂(店)”的投资成本。资金不足往往是限制工厂发展的难题之一,而学校通过为工厂提供厂房等一部分资源来吸引其加入“前校后厂(店)”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可以为工厂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因此,工厂可以减少在厂房建设等方面的物质投入及其他支出,其可将这部分财力用于购买先进设备和研发核心技术等方面。同时,学生作为实践人员,可以参与一定的生产实训,工厂遂可将操作简单的岗位交由学生来完成,从而可以适当减少员工数量,为工厂节约部分劳动成本支出。
2.为“后厂(店)”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一方面,经过三年的“前校后厂(店)”学习,学生不仅在“后厂(店)”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后厂(店)”的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如果工厂把这些学生留下,就可以省去大量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转而直接进行投产实践,这对于工厂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目前“技工荒”困扰着很多工厂,而工厂进驻校园,成为学校的“后花园”,学生在“后厂(店)”实践,不仅能够使用“后厂(店)”的设备,更能够被“后厂(店)”的企业文化所熏陶。工厂等于是在为自己量身定做员工,从而为其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
3.“后厂(店)”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技术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所在,也是一家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入驻校园的工厂,可以联合学院的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企业遇到的技术瓶颈,共同进行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及工艺的改进。同时,对于教师的新发明、新创造,工厂也可以优先进行转化投产,从而大大提升工厂的技术创新水平,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使其往更美好的蓝图发展。
4.塑造优质的“后厂(店)”文化。优质的工厂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推动工厂向前发展的文化,其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校园里有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及舒适的生活环境。入住校园的工厂,可以充分分享这些优质资源。通过利用学校的场地及人力资源举办文艺汇演或者体育比赛来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并使员工摆脱工作的压力,放松神情。尤其是学校图书馆和机房等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员工不断得到“充电”,进而提升员工的知识涵养,最终实现优质工厂文化的塑造。
三、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合力进行顶层设计,成立有效的领导组织机构
为保障“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实现校企双方的最大利益。“前校”与“后厂(店)”应联合成立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操作机构。其中,决策机构包括董事会、校务委员会、理事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执行机构包括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以及校企合作服务中心;操作机构包括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工厂评教评学委员会,并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立二级学院。(见图2)
决策机构是校企合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办学规模等重大事宜具有决定权。通过设立四个决策机构,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从而促使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执行机构作为校企办学机构必不可少的成员之一,其主要责任是:(1)建立并完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并建立校企合作方案,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最大限度实现校企双方利益。(2)领导、组织“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3)组织实施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配合“后厂(店)”进行实践操作的学生管理,并做好与“后厂(店)”的交流沟通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事宜。操作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能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内容以及具体的培养过程,从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对该人才培养计划做出客观、公正评价,为以后的修订提供基础。最终,实现“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对接,教学环境与职场情境对接。”[6]
(二)校厂(店)互动,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前校”应邀请“后厂(店)”的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展相关专业的讲座,介绍行业最新消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全面认识,为其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岗位需求相衔接,提高学生就业率,“前校”与“后厂(店)”每年应至少联合举行一次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会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为人才培养的具体、有效实施提供保障。最后,创新被誉为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对于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前校”与“后厂(店)”应联合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不仅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工厂提供大量的优质人才储备。
(三)树立“螺旋递进式”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螺旋递进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以“螺旋递进式”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或者策略。因此,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必须明确“螺旋递进式”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内涵以及在“螺旋递进式”教学思想指导下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流程。同时,作为校企合作办学机构中的执行机构,应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工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明确基于螺旋递进式的“前校后厂(店)”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具体内容,从而为培养优质人才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