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和合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现实。作为市场的主题,企业应该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今天的国际竞争中,以客观的态度分析自己,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有思路就会有出路,有创新就会有发展。经济全球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励,尽管有合作,但竞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国际合作和项目竞争中,各国相关公司都在使用各种招数,集中一切力量,调集资金,配备最优秀的人才,精心策划和组织,争取最大的成功。
5.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精干队伍。在国际化经营中,人是经营成败的关键。尤其在今天这个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技术千变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拥有一支懂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商业规则、外语等知识的队伍是成功的法宝。在这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更应把人才的开发作为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只有20多年,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投资才刚刚开始,缺乏这样的一支队伍。解决此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吸纳国际人才为我服务,尽管比较昂贵,但确实是一条捷径的路。这可谓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经营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有时也可避免。水利水电建设集团认真研究国际人才在吸纳、使用、分配、奖励、管理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从事国际业务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开展国际业务的中坚力量。中远是最早走国际化经营的公司,在世界的主要港口都设立了分公司,迄今经营是成功的。其经验是,除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及少数关键岗位有中远派人外,其他人员,包括总裁等均聘用当地的专家。他们了解市场、熟悉文化背景、以当地人的思维方式与客户打交道,当然语言不存在任何问题。虽然成本高一些,但经营效果的却令人满意。事实上,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实力,在当地市场招募人才,况且这样的人才相对来说成本还是低的,所以对他们来说,人才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依据我们的实力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要求,培养人才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6.借助国际资本市场,为我所用。虽然我国吸引了4800多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吸引外资约 400美元,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为进一步解决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除继续做好引资工作外,还要积极“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筹集资金。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经通过在海外上市,筹集到了相当一部分资金;另外一些企业则以发行企业债券,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并获得了相当宝贵的经验。中粮集团是我国较早在美国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的公司之一;万向集团的融资方式包括贷款、发行债券、债权抵押等,在美国的融资比例已是在美国投资的两倍。
7.越是国际化,越是本土化。对外投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解决了引资国的资金短缺问题,又能从投资中获得收益。在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其资金和技术,通过市场和原料的本地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部分企业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万向集团便是其中之一。他们提出,不仅要卖产品给洋人,更重要的还要利用国外资源,包括市场资源、原料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技术、资金等多种资源,实行市场、人员、产品、资本“本土化战略”,以实现在洋人的地方,用洋人的资源,做洋人的老板、赚洋人的钞票的效果。这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终标准。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1.对外投资缺乏整体安排。尽管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政府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但是仍然缺乏对对外投资的整体安排;投资促进法仍未出台,企业对外投资没有法律保障。对外投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既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要由企业来实现,同时又是国家利益的体现,要求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决不是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一个或几个政府部门的事情。它事关全局,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借鉴外国的经验,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将事关重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如中石油集团购买里海油田股权一事拿到政府会谈的议程中,施加影响,争取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