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D病人血清sgp130与hs?CRP水平呈负相关(r=-0.574,P<0.01)。
2.4 CHD病人血清sgp130、hs?CRP 水平的ROC曲线分析
AMI组病人血清sgp130、hs?CRP水平ROC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0.980和0.966,对于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两指标对于AMI的诊断价值差异无显著意义(u=0.402,P>0.05)。见表2。血清sgp130、hs?CRP水平对于UAP病人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对于UAP的诊断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402,P>0.05)。见表3。而SAP组病人血清hs?CRP的AUCROC为0.685,无诊断价值,sgp130则仅有较低的诊断价值,AUCROC为0.775,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也较低,为0.70和0.80。
3 讨 论
IL?6是由单核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对IL?1和少量TNF?α起反应时合成的多效性细胞因子。细胞表面的IL?6是一种异二聚体,由一条相对分子质量为8万的α链和一条相对分子质量为13万的β链(gp130)组成。IL?6与其受体(IL?6R)结合后,识别信号转导成分gp130,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4],作为内源性致热原参与炎症反应,并具有抗瘤效应。
gp130本身并不结合IL?6,IL?6首先特异性地结合IL?6R的α链,形成配体?α链复合物,再通过结合多个gp130后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gp130除了作为IL?6的信号传导链外,也是制瘤素(OM)、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白细胞介素11(IL?11)和心肌营养因子?1(CT?1)的共用信号传导链[5]。已有结果显示,正常人血浆中sgp130的含量可达410 μg/L,在正常人血浆中就存在着自然产生的sgp130,并且在体外实验中这种自然产生的sgp130对IL?6/sIL?6R复合物介导BAF?130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6]。因此,在体内对IL?6和sIL?6R的生物学效应起着负性调节作用的关键因子之一可能就是sgp130[7]。CHD病人由于脂质异常、内膜损伤,引发局部包括IL?6在内的大量炎性因子激活,进一步激活下游炎性因子,最终引起不稳定斑块的脱落。血清中sgp130能够与gp130竞争性地结合IL?6、IL?6R复合物,从而阻断IL?6家族炎性因子的信号转导,延缓不稳定斑块脱落,从而对CHD病人起保护作用。表2 AMI组两指标诊断价值的比较指标诊断参考值灵敏度特异度阳性(略)表3 UAP组两指标诊断价值的比较指标诊断参考值灵敏度特异度阳性(略)
本文结果显示,CHD病人血清sgp13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MI、UAP病人外周血sgp130水平明显低于SAP病人,且sgp130浓度随病情由轻到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提示sgp130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因此,sgp130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CHD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
CHD是一个炎症的过程,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当机体有急性炎症、创伤和梗死时CRP 会明显升高。CRP是一种炎症反应标志,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8]。炎症反应可以通过加速脂质池破裂、上调促凝物质等机制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引起冠状动脉阻塞。hs?CRP水平与冠心病发生过程直接相关,并能独立预测近期和远期心脏事件发生[9],对CHD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根据ROC曲线分析,AUCROC在0.7~0.9时有一定的准确度,AUCROC大于0.9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本文结果显示,血清sgp130、hs?CRP在CHD各组病人中的AUCROC不同,AMI病人AUCROC分别为0.980、0.966,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UAP病人AUCROC分别为0.966和0.970,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也较高。而二者对SAP的诊断价值却不大,这可能与病人病情逐渐趋于稳定有关。血清sgp130、hs?CRP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UAP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和较高的准确度,其升高的程度可以作为炎症反应增强和病情严重的判断指标之一。因此,检测血清sgp130与hs?CRP水平对于CHD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