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稳定性实验将样品S3每隔1.5 h测定1次,连续测定4次,记录吸光度值,计算相对标准偏差。结果见表1。RSD为0.47%,表明供试品溶液在6 h内稳定。表1 稳定性实验结果
2.6 精密度实验取样品S3,连续测定5次,记录吸光度值,计算相对标准偏差。结果见表2。RSD为0.07%,表明本方法精密度良好。表2 精密度实验结果
2.7 加样回收率实验精密量取一定量的已知总二萜含量的冬凌草提取物溶液,加入一定量的冬凌草甲素标准品,按“2.1”项下方法制得样品液,测定其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其含量,用测定量除以实际量,计算得回收率。结果见表3。表3 回收率实验结果
2.8 样品的测定将稀释后的样品溶液经0.45μm 微孔滤膜过滤,分别在238 nm处测定其吸光度A,按回归方程计算总二萜含量。结果见表4。
3 讨论
不同部位含量测定的样品(S1-种子,S2-花,S3-茎,S4-叶)都来自于济源下冶乡,从样品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叶子中的总二萜含量最高,其次是花、茎和种子。叶子分别为S5-济源大峪乡叶、S6-山西绛县叶、S7-济源下冶乡叶,结果显示S5-济源大峪乡叶的总二萜含量最高。表4 冬凌草提取物中总二萜的含量
由于样品原始浓度较大,直接测定时会超出线性范围,将种子和茎提取液稀释10倍,花提取液稀释50倍,叶提取液稀释200倍,可将其稀释到线性范围内。
回收率实验、精密度实验和稳定性实验结果均表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冬凌草总二萜含量,结果标准偏差较小,重现性好,精密度较高,实验条件容易控制,简单方便,是测定冬凌草提取物中总二萜含量的一种容易操作、稳定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 净,梁敬钰,谢 韬.冬凌草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4,16(2):1.
[2] 韩全斌,梅双喜,姜 北,等.冬凌草中的新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J].有机化学,2003,23(3):270.
[3] 刘延泽,侯建军,吴养洁.冬凌草中一新的二萜成分——冬凌草辛素[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2(2):4.
[4] 尹 峰,梁敬钰,刘 净.冬凌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4(4):302.
[5] 孙汉董,许云龙,姜 北.香茶菜属植物二萜化合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2.
[6] 薛 健,宋 洁,沈彩霞.冬凌草的抗肿瘤作用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2277.
[7] 闫学斌,雷 萌,可 钰,等.冬凌草的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80.
[8] 屈红丽,可 钰,尹 鹏. 冬凌草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与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