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各组大鼠肾小管间质CIS及AFS积分情况与A组相比,各造模组CIS均明显增高(P<0.001);与B组比较,D与C组下降明显(P<0.01),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各造模组大鼠AFS均明显增高(P<0.001);与B组比较,C组AFS降低明显(P<0.05),D组降低显著(P<0.001),且较C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4。表4 治疗后各组大鼠肾小管间质CIS、AFS与空白组比较,*P<0.001;与模型组比较,▲P<0.001,◆P<0.05;与洛汀新组比较,※P> 0.05,■P<0.05
4 讨论
TIL最终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RIF),后者几乎是所有CKD发展到后期的病理学特征。通过早期防治TIL以阻止RIF的进展进而改善CKD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表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具有一定保护作用[8],中医药防治TIL的研究业已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结果。我们前期应用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中药复方制剂TM用于治疗具有气虚血淤证的CKD,疗效明确。因此进一步设计动物实验探讨TM的疗效与干预TIL的相关性,并设大、中、小剂量组及ACEI类代表药物洛汀新作为对照,以期初步明确其量效关系及作用特点。
当前中医药干预TIL的动物实验研究,大都直接采用现代医学模型,其中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应用最为广泛。但中医药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事业迫切需要真正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病证结合模型[9]。杨霓芝教授在肾脏病研究领域率先采用抗Thy-1+游泳疲劳试验造成的大鼠慢性肾炎“气虚血淤证”病证结合模型[10]。在此基础上,本实验TIL动物模型,采用了UUO联合亚急性衰老及游泳疲劳的复合因素造模方法。结果显示:梗阻侧肾组织发生典型TIL,说明“病”的复制是成功的。造模后在宏观“证”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体重下降,并出现了精神萎顿、毛发枯黄无光泽、稀便、舌质暗淡、尾尖至根部出现淤血点、梗阻侧肾色泽紫暗等“气虚血淤证”表现;在微观“证”方面,我们监测了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下抑制物(PAs/PAIs)这对指标,其不仅是维持血液中凝血与纤溶平衡的关键酶系,同时为调节肾脏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关键酶系之一[11], PA水平下降、PAI水平上升或其比值下降与淤血证有一定相关性[11,12]。本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AI-1显著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该模型具有微观的血淤证。
实验结果表明,应用益气活血中药TM灌胃后大鼠体质量、“气虚证”、“血淤证” 血清PAI-1升高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洛汀新改善不显著,提示益气活血中药TM的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可能有助于改善衰老、疲劳、输尿管梗阻对大鼠造成的“气虚血淤”综合病理改变,这为临床上应用TM等中药制剂治疗CKD,在改善患者整体表现方面优于洛汀新等西药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本实验在气虚血淤证的复制是比较成功的。病理学是研究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指标,本研究对实验大鼠梗阻肾病理切片行HE、Masson染色,通过对大鼠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和肾间质细胞浸润情况进行盲法观察评分。结果显示,大剂量TM组改善CIS作用与络汀新相当, 改善AFS方面优于洛汀新,提示大剂量TM对TIL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且在改善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等慢性疗变方面具有优势,这为临床研究中通脉口服液长期应用可改善CKD预后提供了动物实验依据,同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至于其机制,根据中医理论,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符合中医“虚”与“淤”的证候学特征,TM益气活血正与其相应,因此在这一方面作用突出;对于其具体内在作用机制,本实验结果表明大、中剂量TM可明显降低血清PAI-1水平,初步提示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晓农,俞海瑾,王伟铭,等.肾小管间质病变与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J].上海医学,2001,2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