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基因
TEL基因(又称ETV6基因)是在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和恶性淋巴瘤中均受累的所谓“杂合”基因,多种染色体易位均可导致TEL基因重排,而不同的TEL基因重排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白血病的发生[1]。由于TEL基因的重要性,其功能和导致白血病发病的机制受到广泛的关注。
1 TEL基因
1.1 TEL基因的结构特征
TEL基因定位于12p13,全长300 kb,由8个外显子构成,新近又在3号外显子上游发现了另一个替代的1号外显子。该基因编码452个氨基酸,是转录因子ETS家族的成员之一[2]。ETS家族都有一个ETS结构域,该结构域能识别核心基元GGAA/T,介导TEL基因和DNA的结合。ETS家族的一些蛋白,如ETS1、FLI1等的异常在鼠和鸡白血病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3]。ETS结构域位于TEL基因的羧基端,TEL的氨基端为一保守的HLH结构域(又称B结构域或pointed结构域),HLH结构域主要作为自身寡聚合域起作用,也能促进TELAML1的同二聚体及其他HLH核蛋白的异二聚体的形成,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1.2 TEL基因的功能
LOPEZ等[4]研究显示,TEL是一个序列特异的转录抑制因子,其抑制活性依赖于由B结构域介导的寡聚化。TEL的寡聚化结构域缺失,其抑制活性就被破坏,相反,如果用一个无关的寡聚化结构域代替TEL的寡聚化结构域则可增强TEL的抑制活性,说明TEL的抑制活性依赖于其自身寡聚化的能力。TEL的转录是从端粒向着丝粒的方向,其蛋白拥有一个70个氨基酸与DNA结合的ETS序列,以单聚体的形式结合至DNA,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TEL基因域对各系骨髓造血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并对胚胎造血也有一定的影响。剔除TEL基因的小鼠胚胎,因缺乏血管网络的发生及神经和间质细胞的死亡而死亡[3]。TEL-/-小鼠胚胎缺乏建立骨髓三系造血的能力,并反映出TEL-/-的干细胞在迁移植入骨髓时的能力缺陷。因此,TEL被认为是从胚肝造血到骨髓造血的开关基因。TEL对造血的调控主要通过结合至自身或(和)FLI1上两种方式[5]。FLI1是ETS家族成员,能反式激活巨核细胞的启动子,而TEL能抑制这一效应,但这种效应需要全长的TEL分子,包括DNA结合结构域和HLH结合结构域。由此推测一个突变或重组的TEL可能导致造血调控功能的紊乱而出现恶性表型。TEL的表达不仅限于造血系统,在人和鼠的所有成熟组织中均可检测到TEL的表达。
1.3 TEL基因的表达产物
TEL基因的表达产物为45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属转录因子ETS癌基因家族成员,由羧基端的ETS DNA结合结构域和氨基端HLH结构域组成。ETS结构域负责与DNA结合。HLH结构域主要作为自身寡聚合域起作用,此外也可能介导TEL与其他各种不同转录因子间的蛋白蛋白的相互作用[6]。
2 TEL基因与白血病
TEL基因是许多染色体异常累及的靶基因,到目前报道的TEL基因相关的染色体易位超过30种[7~9]。不同的TEL基因重排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白血病的发生。
2.1 TEL基因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儿童白血病中约占75%[10]。TEL基因在儿童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是从发现TELAML1基因开始引起重视的。
2.1.1 TELAML1基因与ALL TELAML1t(12;21)是儿童ALL中最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由12号染色体上的TEL基因与21号染色体上的AML1基因融合而成,在TELAML1融合基因形成的同时往往伴随另一个等位基因的缺失,易位和缺失使TEL/AML1致白血病的机制复杂化。TEL和AML1的融合使AML1编码的CBRa失去与DNA结合能力或不能正常转录而发挥激活靶基因的作用,即AML1从转录激活因子转变成转录抑制因子[11]。此外,12p缺失在引起TEL基因缺失的同时还累及其下游的CDKNIB基因,由于该基因能编码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P27,具有阻止细胞从G1期进入S期,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故其受累加速了白血病细胞的过度生长[12]。SHURTLE等[13]于1995年发现近30%的前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存在TELAML1融合基因并与预后相关。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ALL的特点:①发病年龄。ALL出现染色体t(12;21),即形成TELAML1融合基因约占B系ALL 11%~36%,在成人中的检出率只有2%~4%。t(12;21)的儿童ALL多发生在1~10岁,1~5岁者占76.2%[14]。②免疫表型特征。所有的t(12;21)病人都表达B祖细胞免疫表型,以CD19、CD10阳性最为多见,偶见前前B表型,未见成熟B细胞及T细胞表型[15]。约有24.6%的t(12;21)病儿在20%以上原始细胞上共同表达至少2个髓系抗原(CD13、CD37、CDW65)。CD9和CD20常为阴性或部分阳性。TELAML1阳性的病人CD10、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的阳性率为90%。TELAML1阳性的病例一般为前B ALL,该型ALL约占总ALL的80%。③与预后的关系。TELAML1表达阳性组属高危ALL的占13%,而阴性组属高危ALL的占68%,说明TELAML1往往与低危ALL相关,预后较好;TELAML1阳性组地塞米松诱导实验阳性率为88%,而阴性组仅为38%,阳性组地塞米松诱导实验效果明显优于阴性组。由于地塞米松诱导实验体现了化疗的敏感性及其预后,TELAML1阳性组的预后明显优于阴性病例[16]。④微卫星不稳定性。KIMBLER等[17]应用基因图谱采用微卫星标志检测81例初诊和缓解期ALL儿童TEL基因位点杂合性缺失(LOH)。结果显示,15%的ALL病人显示TEL基因的LOH,而经细胞遗传学分析12p缺失者仅为5%。TEL区域LOH常发生于儿童,且前B ALLs的发生率(40%)远高于T ALLs(5%)。已存在LOH的ALL病人在明显的缺失区域包含两个候选抑癌基因,即TEL和KIP1基因,该基因编码cyclin依赖激酶抑制物P27。TAKEUCHI等[18]检测38例复发ALL病人的LOH,至少一条染色体出现LOH的占68%,其中TEL基因位点发生LOH的占25%,经序列分析,初诊和复发病人在相同位点出现LOH的占63%,表现出相同的克隆改变。另外37%的复发病人表现为明显的LOH位点的改变,表明复发时已出现异常克隆改变。两者虽结果不尽相同,但都表现出候选基因的LOH,表明候选抑癌基因的缺失在儿童ALL的复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TEL基因与白血病
2012-08-26 23:40
TEL基因与白血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