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校对主题班队活动的重视力度不够
主题班队活动的课时得不到保障,归根结底是学校对班队活动课不够重视。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到,多数农村小学并没有安排班队活动课在课程表上,连基本的课时要求都没有完成,而城镇小学的班队活动课被学科老师习惯性占用的情况比较严重,可以看出学校教师对班队活动的开展根本就没有重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现象是虚假重视,即有些学校或班级平时不开展或不认真开展活动,然而当有上级来检查活动开展情况时才以提前准备、排练的形式达到虚假质量,活动本身并没有太大意义。
三.优化小学主题班队活动实施的策略
1.将核心素养作为主题活动的培养目标,为活动注入新时代的教育内涵
具体细化学生发展核心六大素养,构建班队活动校本主题模块。为解决班队活动主题内容与当代学生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现下可将最新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注入到班队活动主题内容构建之中。核心素养包括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3],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有助于班队活动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其中的各要素与当代学生发展需求吻合,贴切学生生活,以此作为班队活动目标来确定主题模块较好构建。所以可将核心六大素养中的各要点具体细化,以这六大素养的内容为活动目标构建一系列创新的班队活动校本主题模块,为学校原始的文明礼仪教育、生命安全教育、节日文化教育等传统主题再添新元素。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了解当代学生的核心需求。学校对“核心素养”班队活动主题模块的构建实施要能落到实处,还需要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充分支持、对活动内涵的充分理解、对学生需求的充分了解。首先,学校应该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什么是核心素养,能将核心素养的各大要点与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要求对应联系起来,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和方向。其次,组织学校教师进行关于“学生发展核心需求”的大讨论,并提出关于如何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班队活动主题内容对应联系起来的建议,共同探讨构建出“核心素养”班队活动校本主题模块。最后,集中教师智慧及力量针对所构建的主题模块制定实施原则及计划,确保每一次主题班队活动的实施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正确把握师生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主题——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策划,教师作为活动目标把控者。从活动主题的选择到活动过程策划,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活动主题是否让学生感兴趣是决定他们是否有意愿去参与活动策划的先决条件,选好了题,再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环节,自己去收集活动素材,在活动中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想法。而教师只作为活动目标的把控者,不剥夺学生的主动权和成长机会,督促学生在主题的选择和活动策划过程中不偏离总体目标,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将活动目标落到实处。
活动过程——学生自觉参加、全员参与,教师作为活动组织指导者。班队活动是班队中每一位成员的活动,而非只是几位优秀学生舞台,它应该是一个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更为平等、机会均等的平台。在活动当中教师首先要在公平的前提下给每位学生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机会,其次是要渲染活动的吸引力来使每位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参加到活动中来,而教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只需要旁观并在某些细节处理上做必要的指导工作,把活动的主动权交回到学生手里。
活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作为活动体验强化者。活动评价是强化活动目标与活动体验的重要环节,充分重视活动评价的多元化,利用学生相互评、小组间相互评、学生的自评等途径,能使学生深化在活动当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学生也能自然而然的被吸引到活动中来。而教师在学生评价过程中需要正确指导学生的评价方式,在学生进行了充分有效的自我教育之后,老师只需要作最后的针对整个活动的总结升华性评价,补充提点并强化活动的目标和体验。
3.正确认识班队活动独特的育人价值,落实每周每节的活动课时